如何评价史迪威将军的军事能力

未知 2020-07-07 14:02
如何评价史迪威将军的军事能力



评价史迪威应该了解史迪威的生平,作为西点军校毕业和后来回校任教的专业军事人才,他对军事专业的了解胜于当时中国所有的半吊子军事专家,像日本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这种班排干部速成班毕业生甚至野路子出身的国共双方高级将领,在战略战术认识上根本与他不是一个层次。史迪威毕业后在一战中服役于欧洲战场担任高级军官,对于欧洲成熟的塹壕战和步坦结合,炮群打击等战术有些丰富的阅历,后来回校任教教授一战军事经验和有机会接触新一代军事技术增长见闻。所以罗斯福派驻拥有实战经验的史迪威前往中国辅佐蒋介石是寄予厚望的。
 
 
在为蒋制定军事计划时,清晰地认识到国军拉壮丁疏于训练和不通过实战扩军的组织方式并不能形成战斗力是国军遇日即溃的主要原因,建议蒋通过组建大兵团依靠后方互为犄角,通过轮战锻炼和提升新兵战斗力,因为蒋害怕集中兵力后被日军全歼而不予采纳,在访问和考察延安期间,对八路军通过游击战锻炼新兵战斗力和伺机集中组织部队进行反击的作战方法予以高度认可,可以说史迪威对国军的建议和对八路军的认可与后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中的依靠本土轮战练兵有神似之处,就是通过依靠重庆后方互为犄角,不被长驱直入的日军击破,依托美国援华军事装备和中国军队规模迅速形成有效战斗力的最快方法,可是这点被大多数国人所诟病,认为他不懂实战,其实他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基层官兵并不缺乏勇气,而是缺乏主动作战的战斗意志和军事训练,这些完全要靠丰富的战斗经验才能成长,可是百万国军萎缩西南,不通过实战锻炼,不过是虚有其表。
 
广告未来智能家居,科智威智能家居,总部提供系统培训,物料配送,加盟热!
 
而他主张开辟中缅公路取代驼峰航线的战略也是神来之笔,许多人觉得他劳民伤财,中缅公路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44年竣工,未能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当时沿海被日本封锁和驼峰航线运力有限的前提下,开辟中缅公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受援方式,而且开辟中缅公路和派遣入缅军打通密支那也从战略上牵制和调动了驻华日军。
 
 
在入缅作战战术上,主张集中兵力互为倚靠作战,战败可相机推入印度的两手准备,可是蒋介石在远征军中安排杜聿明等亲信对史迪威阳奉阴违,结果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因为未按照作战计划集结,暴露后翼被日军袭击而惨败,惨败后杜聿明未按照史迪威指示推入印度整军,听从蒋介石军力从野人山回国,结果几万青壮损失,在远征军退回印度之后,史迪威对败军重新整合后再次出征缅甸,形成大兵团进击的战术逼驻缅日军与其决战,结果以5万伤亡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人,可以说这样的战绩在整个抗战史中都是中国军队的最佳战绩。也有人将史迪威派远征军入缅作战,未在日军进攻时救援豫湘桂而将失陷责任归于史迪威,可是客观来讲,豫湘桂防守国军皆是蒋介石的亲信部下,战略计划也非史迪威制定,埋怨史迪威属于无中生有。所以评价史迪威主要有三点:
 
 
1、出身行伍,战绩见识胜于同时期中国将领,
2、开辟中缅公路和远征缅甸的战略打破日军封锁中国沿海的图谋。
3、针对中国国情主张轮战练兵和大兵团作战迅速锻炼军队战斗力。尤其是第三点,共军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和朝鲜战场,越南战场可谓运用娴熟。
十几年前看过《史迪威在中国》那本书。感觉此人是典型的美国职业军人的风格,在担任中国战区副司令的时候,只会以军人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懂政治,造成与蒋介石不合。
 
 
但是在权力有限的情况下,他还是为二战的中国和东南亚战区做出了一些贡献。主要表现就是,一是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大量的美国军事援助,二是训练出了中国驻印军,带领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取得了胜利。
我感觉史迪威与艾森豪威尔、巴顿等人相比不会差,只不过没有遇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