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怎樣領導軍事斗爭

未知 2020-08-18 07:48
羅榮桓怎樣領導軍事斗爭


羅榮桓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巨匠,但他在軍事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建樹,領導取得了許多軍事斗爭的勝利,展現了“政工元帥”出色的軍事才能。
 
從戰略角度經營山東抗日根據地
 
山東背靠中原,南接江淮、北迫平津,與東北遼寧隔海相望,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樞紐,具有戰略地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迅速南進,國民黨軍倉皇潰退,山東局勢一片混亂。為發展好這一重要根據地,黨中央、毛澤東1938年底指令羅榮桓等去山東,領導打開當地的局面。
 
當時各派勢力犬牙交錯,形勢異常復雜,要靠為數不多的部隊從戰略上經營好山東根據地,首要的就是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為此,羅榮桓根據毛澤東關于“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原則,提出了山東根據地“插、爭、擠、打、統、反”的六字方針。插,就是插入日偽軍和國民黨軍之間的空隙地帶,由邊緣地區插入腹地;爭,就是廣泛發動群眾,爭取一切抗日力量;擠,就是擠掉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頑固勢力;打,就是堅決打擊日軍和漢奸武裝;統,就是同積極抗日的國民黨軍疏通團結,保持統一戰線;反,就是反“掃蕩”、反摩擦。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羅榮桓領導部隊積極爭取地方開明抗日武裝萬春圃、孔昭同,團結駐在山東的東北軍于學忠部,擠走頑固派縣長李長勝,打掉反共的白彥地主武裝,團結廣大抗日力量開創了山東根據地的新局面。
 
堅決打擊日偽軍,是從戰略上經營好山東根據地的前提。對此,羅榮桓十分重視。他立足敵我形勢,大力組織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的游擊戰,先後發表《堅持我們的邊沿游擊區》《準備打破敵人緊縮包圍封鎖我們的根據地》等文章,強調在敵佔區和根據地之間的邊沿游擊區大力開展游擊戰,反對過早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錯誤觀點。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山東軍民采用速打、速決、速走和打不過就走、走不了就散、散不了就躲、敵人過去了在後面打等方法,普遍開展“麻雀戰”“車輪戰”“地雷戰”等,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建立堅強的人民軍隊,是從戰略上經營好山東根據地的基礎,羅榮桓為此也花費了大量心血。他高度重視整訓部隊,要求嚴格教育,講求實效,加強戰士的射擊、刺殺、投彈、近迫作業以及夜戰近戰訓練。羅榮桓認為,軍隊的基礎在連隊,必須加強連隊工作,“從連隊中來,到連隊中去”,這是他在紅軍時期任黨代表時就獲得的寶貴經驗。在精兵簡政中,羅榮桓注重保留骨干、充實基層,機關編制大幅壓減,但部隊得到充實,“精華”俱在。日本投降後,以這些整編的骨干為基礎,山東一下子就拉起了8個師,並向東北輸送6萬主力部隊,成為保持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和東北斗爭主動的重要力量基礎。
 
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到抗戰勝利時,山東我軍發展到30萬,民兵達60萬,控制了80余縣,真正成為我軍掌握下的重要戰略基地。毛澤東後來曾這樣評價說︰“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羅榮桓在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地區,做好了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事業。”
 
立足敵後斗爭形勢獨創“翻邊戰術”
 
1941年和1942年,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頻繁“掃蕩”,根據地不斷被蠶食。羅榮桓認為,蠶食和反蠶食、“掃蕩”和反“掃蕩”的長期反復是敵後游擊戰的特點,而山東根據地地域狹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仍然按照十年內戰時期打運動戰的方法,將很難突破敵人的包圍。為此他提出了“翻邊戰術”,即把主力部隊,不是設置在根據地的腹地,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的邊沿地區。當敵人“掃蕩”時,不是“敵進我退”“誘敵深入”,而是“敵進我進”,即趁敵人的包圍圈尚未緊縮,還有較大空隙時,由根據地邊沿游擊區,“翻”到敵人後方去,打亂敵人部署,粉碎敵人之“掃蕩”。
 
留田突圍就是應用“翻邊戰術”的成功案例。1941年11月,日軍調集5萬多人對沂蒙山區發動多路、多梯隊的“鐵壁合圍”,將羅榮桓等2000余人合圍在留田一帶。在突圍方向上,大家意見不一,有人主張向東進入濱海根據地,有人主張向西進入蒙山,有人主張向北同山東縱隊會合,而羅榮桓認真分析敵情後,認為向東要過沂河和沭河,可能鑽進敵人的口袋。北面,敵人正瘋狂南壓。西面,臨蒙公路已被敵人嚴密封鎖,即使過了蒙山,也會成為日軍和國民黨頑軍合擊的目標,從而主張向南從臨沂方向突圍。山東黨政軍其他領導人大吃一驚,仔細琢磨又覺得合情合理。臨沂雖是敵人大本營,但是敵人估計抗日隊伍不敢向其老巢前進,而敵人又集中到北部沂蒙山區,後方必定空虛,該主張很快得到大家一致贊同。入夜,隊伍向南在敵人的縫隙中迂回穿插,果然發現敵人後方守備空虛,部隊在高里折而向西,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德國進步記者希伯也在突圍的隊伍中,他後來把這次突圍寫成文章登在115師的《戰士報》上,題目叫做“無聲的戰斗”,引起廣泛關注。之後,“翻邊戰術”被作為軍事原則得到廣泛應用,使斗爭一步步推進到敵人的心髒地區,為我軍在山東敵後贏得戰場主動權,逐步轉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羅榮桓的翻邊戰術,不是戰術,是戰略。他掌握山東局面以後,敵人越蠶食,根據地越擴大。”
 
在游擊戰爭中靈活運用政治攻勢
 
1941年底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兵力不足、後方空虛,為更多地榨取華北的人力物力,日軍推行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采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陰謀,企圖在軍事力量的支撐下,從政治上瓦解抗日力量。羅榮桓認為,分散性的游擊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要貫徹“政治攻勢為主,游擊戰為輔”的原則,在軍事斗爭中很好地將政治攻勢結合起來。根據羅榮桓的這一指示,山東各地普遍采用了點“紅黑點”、記“善惡錄”的辦法爭取偽軍。偽軍人員中誰做了一件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就給他記個紅點,誰做了壞事,就記一個黑點,並把這些事登記起來,紅點可以贖罪,黑點要受到懲罰。在對偽軍宣傳時,不斷公布記錄結果,對不接受警告的,堅決打擊、鎮壓。各區還積極利用偽軍家屬爭取和瓦解偽軍,進行“喚子索夫”運動,開展“身在曹營心在漢”宣傳。僅在1943年,就瓦解偽軍7000余人,建立了1000多個內部秘密關系,收到很好的實效。
 
隨著日軍反戰、厭戰情緒的增長,羅榮桓還領導了對日軍的爭取和瓦解工作,組建了“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和“朝鮮獨立同盟”。前者由被俘後經過教育提高了覺悟的前日本軍人組成,後者由朝鮮反日戰友組成,他們有些人還到過延安,經過學習又回到山東工作。他們經常向敵人喊話,或利用敵人的電話線路與敵人通話;有時到邊沿游擊區“現身宣傳”,講我們的政策,揭露敵人的謠言;有時深入到敵佔區寫標語、發傳單、畫漫畫。每逢日本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櫻花節),他們還給日軍的據點送宣傳品、慰問袋,以促進日軍思家厭戰。有一些日本戰友在反“掃蕩”中還拿起武器與我軍一道奮戰,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被稱為“日本八路”,有力反擊了日軍“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圖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