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能拦截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吗?

未知 2020-10-27 15:12
美军能拦截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吗?



自从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中美关系就急剧恶化,呈现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全方位对抗态势。尤其临近今年11月的美国大选,特朗普各种民调都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拜登,各方观察家都在猜测,以特朗普的疯狂性格会不会不顾一切的挑起中美军事热对抗,以挽救他的选情,给世界再现一个“十月惊奇”。

台海紧张局势自今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后也是不断升温,各种摩擦、军演不断。如果中国大陆最终不得不选择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那美军是否介入台海战争将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发展多年的弹道导弹反舰系统是否能在可能出现的中美军事热对抗或是未来的台海战争中扮演吓阻美军的关键角色,也是军事观察家长期观注的焦点。

一、从天而降的掌法

二战时,美军的航母运用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战后航母也一直是美国海军的战术核心,整个海军的作战体系都是围绕航母打造的。相较于其它竞争对手,航母是美国海军巨大的优势之所在,不论是数量、质量、技术、使用经验等都远远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但对于那些心里存着跟美军比划几招想法的国家,如何克制美军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打击群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用弹道导弹来反航母,这个想法最早源于苏联。1960年,在“全苏导弹火箭及航空系统会议”上,时任第52特种设计局(OKB-52)总设计师切洛梅首次在会议上提出,研制一种能够攻击海上机动目标的反舰型弹道导弹,用来对抗美国人在航母上的巨大优势,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喜爱导弹的赫鲁晓夫的大力支持。1962年4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审核通过了基于R-27潜射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6,苏军内部代号:4K-10)为技术蓝本,发展而来的R-27K反舰型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X-13,苏军内部代号:4K-18)方案,以及发射系统D-5。1970年,第一批R-27K导弹开始陆上实验,在卡普斯京亚尔训练场进行了20次试射,16次获得成功。1972年12月,改由605型(629A改进型)K-102号柴电潜艇进行海上实验,在海上11次试射中10次获得成功,最后一次是在1975年,导弹准确命中了靶船。R-27K是一种两级液体潜射弹道导弹,长9米,直径1.5米,发射重量13.25吨,最大射程900公里,投掷重量1.13吨,使用核弹头。发起攻击时,苏联人首先使用为R-27K配套发展的“US-P电子情报海洋侦察卫星”、“US-A雷达海事侦察卫星”、“TU-95RTS远程侦察机”等侦察手段进行目标搜索和定位,锁定目标位置后,R-27K由潜艇在水下发射,在飞离大气层后,R-27K首先会展开一个被动电子信号寻标器,寻标器安装在弹头后部的弹体上,被动接收目标舰艇所散发的电磁辐射,用于航向修正的补充。当R-27K上升到300公里高的弹道顶点时,导弹的战斗部雷达开机,进行目标搜索和跟踪定位,同时导弹进行姿态调整,捕获目标后,导弹可多次修正弹道,R-27K具有在预定弹着点半径15海里(27.78公里)范围内修定目标的能力,弹道修正后导弹再入体与弹体分离,携带核弹头重返大气层,沿修正后的弹道直飞弹着点,直到命中目标。正当R-27K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苏联人发现这里面出现了两个悖论。第一个是R-27K如果按原计划装备于潜艇上,潜艇平时深潜大洋,又如何发现900公里外的美军航母呢?就算卫星或侦察机或其它侦察手段发现了美军航母动向,那又怎么通知潜艇呢?如果R-27K是陆基部署,那也需要实时掌握航母的精确坐标,卫星侦察局限性太大,必须派侦察机出海侦察美军航母动向,在战机不能隐身的年代,侦察机出海必然被发现,然后就会被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拦截,侦察机被击落,行动失败。如果给侦察机派出战斗机护航,或是干脆用战斗机吊挂侦察设备进行侦察,同样会遭到拦截,然后发生空战,空战的结果是力量强大的一方获胜,在这场海空大战中如果想要保证必胜,就必须派出很多战斗机,以优势力量完全消灭航母的舰截机,但这时候就会发现,航母没有舰载机,已经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用常规手段也能击沉,或者航母见势不妙,早已远离战区,陆基飞机航程已经够不着了,够不着就无法侦察定位,所以弹道导弹同样无法使用,总而言之,用弹道导弹反航母,纯属鸡肋,看上去很美,却没有实战意义。第二个悖论则更为要命,因为R-27K定位上是一种战术武器,但却使用了核弹头,一旦使用必然会遭到美军的核报复,然后两国螺旋上升核战争的规模和等级,最终一起毁灭,这显然并不是苏联海军的初衷。所以苏联海军很快就放弃了R-27K以及发展中的更先进的R-33K和D-13发射系统,直至苏联解体,再也没发展过反舰型弹道导弹。完整的攻击流程大约会是这样。首先无侦-8由轰-6或其它母机携带在中国沿海约10公里(1万米)高空巡航待命,由其它情报手段,如卫星、超地平线雷达等粗略获知航母动向后,然后无侦-8被发射升空对目标海域进行目标搜索定位,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多架无侦-8对大片美军航母有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定期侦察。事实上一个展开的航母战斗群面积广大,并不是一个能隐藏的目标,而无侦-8的侦察效率极高,很快就能发现航母的行踪,然后就能召唤来隐身的亚音速无人机进行长时间的持续跟踪,一旦攻击任务下达,无人机可立即提供精确的航母坐标,然后可根据目标远近选择不同弹种进行打击。在导弹飞行中途和重返大气层的攻击末端,无人机还可以通过数据链持续更新航母的最新坐标,对弹道导弹的主动雷达制导进行补充。跟踪监视的亚音速无人机,可采取多架无人机高空远距离跟踪的方法,在航母几百公里以外,20公里(2万米)高空进行静默跟踪,由于无人机的隐身特性,航母可能自始至终也无法感知它们的存在。

三、美军的困局

而对于美军航母战斗群来说,想要防御来袭的弹道导弹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接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发现来袭的弹道导弹,二是如何拦截它们。

对于来袭的弹道导弹,首先美国的SBIRS导弹预警卫星可以提供早期预警,SBIRS卫星部署于地球同步轨道(GEO)和极地椭圆轨道(HEO),对于中国的弹道导弹发射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反应,但SBIRS卫星侦察到的数据无法形成火控参数,航母战斗群里的驱逐舰和巡洋舰想要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必须用自己的雷达发现和跟踪目标,但这里面就会出现几个问题,一是航母和护航舰艇在踏入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射程的红线时,可能正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等接到卫星预警再打开雷达搜索目标时,已经来不及了;二是如果航母战斗群持续安排舰艇用宙斯盾系统的SPY-1相控阵雷达大功率扫描几百公里外的外层空间,做主动预警,那雷达的巨大能耗会使舰艇迅速耗尽油料而丧失作战能力,而且宙斯盾系统本身也根本无法做到持续最大功率警戒;三是就算美军用宙斯盾系统的SPY-1雷达真这么做,及时发现来袭弹道导弹的概率也较低,因为SPY-1相控阵雷达的设计主要目的,是用来在大气层内中低空追踪战斗机类目标和掠海飞来的反舰导弹类目标,对几千公里远,几百公里高飞来的弹道导弹,宙斯盾根本不是为此设计。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雷达性能等于天线尺寸与输出功率的乘积。对于美军的航母战斗群来说,孤悬大洋,难以得到岸基雷达的实时数据支援,要想在外层空间搜索来袭的弹道导弹,只能靠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舰艇,但这个任务对SPY-1雷达来说,无论是天线尺寸和输出功率,都是小的可怜的。SPY-1雷达理论最大搜索距离在450公里左右,但对雷达来说,搜索距离越远,视野越狭窄,也就是看到的空域面积也就越小,因为随着搜索距离增加,需要搜索的空域会成指数级提高,但雷达的输出功率和波束都是不可能增加的。所以,早期的SPY-1雷达做到360度全空域警戒的半径只有85公里,对300公里外的警戒只能做到间隙性扫描,后期不断改进,全空域警戒半径才逐步提高到200公里左右。所以SPY-1真正去搜索450公里外的外层空间时,能看见的只是茫茫星空中的极小一块区域,视野非常狭窄。而且SPY-1还使用精度较差的S波段,这也是非常不适合用来搜索弹道导弹的。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在北美地区修建的雷达预警网。分别是“远程预警线”雷达网和“松树线”雷达网,尤其是“远程预警线”雷达网,为了防范前苏联从北极方向飞来的洲际弹道导弹,“远程预警线”的雷达基站从英国、格陵兰、加拿大、阿拉斯加,修建十分绵密且有巨大的“铺路爪”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但美军仍觉得有视野盲区和视野狭窄的问题,所以“远程预警线”后面又有一条“松树线”雷达网。美军为配套当年的NMD系统,曾投入巨资发展了“SBX-1海基预警雷达”,使用高精度的X波段,但就算如此强大的海基雷达,美军仍觉得视野狭窄,美军形容用它去搜索来袭弹道导弹就像是“透过一根吸管去搜索苍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