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被迫害的女性形象

未知 2019-06-09 11:54
封建社会被迫害的女性形象





目光投向下层劳动妇女,反映劳动妇女悲惨命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重要题材,鲁迅创作出了祥林嫂,是现代人物画廊中典型的遭受封建社会压迫,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性形象代表。自祥林嫂出现以后,现代作家相继塑造了一批类似于鲁迅祥林嫂型的女性形象,稳坐奴隶而不得是这类女性形象的最鲜明的悲剧所在。对于这一类形象鲁迅在《灯下漫笔》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做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而奴隶的时候,是数见不鲜的。"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算是这类型形象塑造的较为成功的。春宝娘和祥林嫂就是鲁迅所说的争做奴隶的人,她们都求稳坐奴隶而不得,追求最低的生活条件不可得。同时背负深重的封建社会压力,没有生存的出路,只有无尽的黑暗。祥林嫂的生活经历了两次丧夫,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吃掉了,她的生活已经是处在绝望的泥潭挣扎不出任何希望,更可悲的是死亡都无法使她解脱,死亡代表着新的恐怖的开始,他要面对两个男人对她的撕扯;春宝娘被丈夫出典,承担起拯救两个家庭的重任,成为生育工具,为第一个家庭摆脱经济困境,为秀才家生儿子延续香火,两个儿子分隔异地,她付出的是一颗被活活撕裂的母亲的心。生活给予她们的重击是相同的,她们在性格、遭遇和结局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本文将浅析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来窥探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摆脱不了的悲惨结局。


1、 相似
(一)封建礼教和宗法意识根深蒂固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等级和人伦被统一起来。宗法制度中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于"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在两性关系上持男尊女卑观,强调妇者,服也。女子除了无条件的服从男子,是没有自己的地位的。出嫁之前,她们是服从于父亲,出嫁之后,她们又必须服从于丈夫,祥林嫂丧夫之后,还需得服从于婆家,被她婆婆卖给别人,封建父权要求女人必须服从家长,因此祥林嫂就应该听从婆婆改嫁,否则为不孝;春宝娘听到丈夫要把自己卖给秀才来赚钱,一点怨言也没有,只是叹了一口气,不存在不满意识,也没有任何办法,一声不吭的给春宝缝补一年四季的衣服,逆来顺受。以祥林嫂和春宝娘为代表的女人,一生必须依附于别人的存在而存在,如:祥林嫂、春宝娘、单四嫂子、李妈……她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更没有自己的生命价值。


根深蒂固的宗法意识和封建社会的打压之下,祥林嫂的一生不过是追求稳坐奴隶而不得,追求最低的生活条件不可得。第一次丧夫,她逃离婆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得益于她自己的身强力壮和塌实肯干,赢得了鲁四老爷一家的认可,随即满足于做鲁四老爷家的奴隶,不久被婆家逼着再嫁,经历了第二次丧夫、丧子之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寻回自己奴隶的生存方式,但"她手脚没有以前灵活,记忆也坏得多了,脸上不在有笑影"鲁四老爷按照封建礼教给祥林嫂定了不贞的罪名,伤风败俗,之所以把她留下来是因为她能干,整个鲁镇的人对祥林嫂恶意的加以嘲讽,"人们依旧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以前很不相同,虽然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冰冰的了。"鲁镇这些麻木冷漠的人们以咀嚼祥林嫂的痛苦为乐趣,祥林嫂满腔痛苦无人倾诉,还要忍受周围人的歧视,只能通过繁忙的劳动消磨时间和生命,劳动成为她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寄托,但不久她的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了,祭祀的时候,鲁四老爷不让她靠前。在她捐了一条土地庙的门槛之后,自以为自己的罪名已经消除了,"神清气爽了,说话高兴了,眼光也分外有神,祭祀的时候,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大喝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的这一声又毁灭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她追求最低的生活要求却无路可走,做奴隶的权利也被剥夺,最终的结局只有死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