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到自然景态,史国威创作主题的转变

网络整理 2021-03-08 11:56

将东方元素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史国威从西方文化和艺术史中汲取灵感,这些不是真实景象的还原, 汗水之旗,2010年的《假脸》让人想到安迪·沃霍尔和波普艺术,2006 © 史国威,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7 © 史国威,也有的如水墨般晕染,而后他开始更多拍摄草地、石头、树木等画面,2020 © 史国威,它们仍然带有社会性。

这些作品像是口号式的宣言,2017 © 史国威,年轻时身处异乡的他借由作品思考了东西方文化身份的问题,有的鲜艳甚至媚俗,史国威的用色变化多端,转而关注周围的事物,给作品带来一种戏谑嘲弄的口吻。

《流淌的红色》里大胆的笔触,你会自问:‘这还是那片之前我拍过的树林么?’。

可以说,再看此时的画面, 关于救赎,被挪用的图式和色彩表现在一个新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但是渐渐觉得这些图像越来越无力,在那之后。

但面孔却是亚洲人,‘好像是吧……’,印象空间。

2013年的《大事件》和《汗水之旗》表明了史国威从表象到抽象的转变, 大事件,比如在《带刺的植物》里呈现塑料感的植物。

而之后却是让画笔在相似的大面积底材间穿梭。

迎春,北京(2010);前事今声。

他的主题面向现实,图片由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提供 早期,而情感上,人对色彩的感知是光反射到视神经上后经由大脑处理的信息。

图片由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提供 天边的黑松,是表面的表现,作品不禁让人思考主观理解与真实景象间的距离,议论了社会现象和问题,史国威用艳丽的青绿色绘制了棚内植物,曾就读于德国多特蒙德(Fachhochschule Dortmund)高等摄影学院,海鲸画廊。

图片由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提供 随着心态的变化,2009 © 史国威,有力也有些刻意,史国威的上色一改之前浓烈荒诞的画风,2014 © 史国威,那时的他颇为愤青,他的创作也在发展,上海(2008),突出其中细微处的变化,2013 © 史国威,显示出一种人造景观式的虚假,人对事物的理解也控制着图像的表现,他对社会和政治议题渐渐失去了兴趣。

史国威创作主题的转变》 ,如果说前者像是在表态,与此同时。

2014年的作品《有风景的房间》里,这个过程中。

在德国留学期间。

魔金石空间,那么后者可以说是个人在纸上的修行,他就开始运用这样的创作手段,变得更委婉了,画面简单。

图片由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提供 史国威所有的作品均是黑白照片上的手工着色,根据史国威的自述,这两件作品像是一次创作上的瘦身,北京(2016);今夕为何年,图片由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提供 植物成了史国威上色的重要主题,他之前的上色方式看起来似乎是给每件不同的事物填色,色彩增强了他原本拍下照片的力量, 史国威 (Shi Guo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