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黄文政:告别父系社会

网络整理 2021-03-11 04:58

梁建章、黄文政:告别父系社会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梁建章、黄文政:告别父系社会

黄文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如今女性的地位相对于传统社会已有巨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离男女彻底平权仍有相当距离。至少从观念上来讲,人类现在仍处于父系社会。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势中,父亲是默认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就是所谓的一家之主,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多数儿女都会跟从父亲的姓。但实际上,被很多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父系社会,属于人类进入到农业社会之后的产物,总共大概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放到整个人类社会数以百万年计的历史长河中,这段历史其实非常短暂。

在农业社会之前,人类存在大量母系社会。那时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采集和打猎,男性主要负责打猎,女性则承担采集的工作,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当然女性也同时承担了生育和大部分抚养小孩的工作,家族按照母系氏来传承,所以中国人的远古时期的姓氏都是女字旁。后来人类创造出了农业,由于农耕对于参与者的体能有高强度要求,使得男性在体力方面的优势得以发挥。另外,人类在农耕社会定居以后,安全保障和战争的重要性随之提高,进一步强化了男性的体力优势。所以说,父系社会其实是最近几千年农业社会中基于农耕和战争技术的产物。但随着人类普遍进入到工业社会,这种技术因素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战争机器也在发生变化,男人在体力方面的优势也许只有在奥运会上才特别有用,这将导致男女的地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很有可能重新回到“母系社会”。

当然,我们所说的“母系社会”,并非原始社会的那种状态,而是相对于父系社会一种彻底平权的社会。在“母系社会”里,女性完全也可以成为家庭的主导者,包括拥有自主组建家庭和生儿育女的权利。确保在任何一种家庭价值观念中,都能为女性的生育和结婚提供友好环境。这种权利的获得,并非来自于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与女性整体能力相匹配的一种尊重与保障。

现代社会广泛使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技术只有上百年的时间,男女相对能力的变化也处于初步展示的阶段。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女性在各方面的优势必定会展现出来。首先在智力方面,女性丝毫不逊于男性。在全球的发达国家里,普遍是女性的学习成绩更好。中国也是如此,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6%,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比分别为51.7%和58.7%。除了智商因素之外,在情商和社交方面,女性也可能强于男性。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已经接近男性,北欧一些国家达70%,和男性相差无几。一些国家女性政治家的比例已经达到一半左右。比如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在瑞典和芬兰,女性国会议员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45%。有人说女性的顶尖企业家和科学家没有男性多,但是女性的犯罪率也远低于男性,所以从平均能力来说女性丝毫不逊于男性。

在其它能力大致相仿的前提下,女性还拥有男性没有的生育能力。这应当成为一种性别优势而非负担,与此相对应,女性会跟孩子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也更愿意为家庭付出。凭借这些方面的优势,女性天然就会成为家庭中的主导者。况且,女性在寿命和健康方面也明显具有优势。

所以现代社会其实已经具备了回归“母系社会”的条件,可以预期女性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高。但现在为什么还没有完全实现呢?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由于惯性,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父系社会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并不适应正在进入的“母系社会”,会在这个过度阶段引起很多阵痛。如果整个社会的择偶观念和政策制度跟不上女性正在成为家庭主导者的趋势,势必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的急剧下降。

婚姻市场失衡

回归“母系社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婚姻制度的挑战。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家庭和丈夫已经不是必需品,女性更加独立和强势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婚不育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普遍现象。至于传统婚姻制度的惯性思维,反而加剧了结婚率的下降。

传统婚姻制度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一开始甚至是一夫多妻制度),传统观念的夫妻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外边赚钱,妻子在家中操持家务。这种过时的观念,使得很多现代女性在择偶时,依旧主要考虑男方的学历、财富和地位,而男性则更注重女性自身条件比如美貌温柔等等。这种择偶方面的不对称性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不适合母系社会。而现代“母系社会”的择偶标准应该倒过来,女性更看重男性本人的相貌和体贴程度,而男性应该注重女性的教育和能力(可以借鉴一些摩梭族的择偶标准),女儿普遍跟妈妈的姓成为一种新常态。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究竟男女如何分工,孩子跟谁的姓,都应该被包容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