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黄石作家走乡村

未知 2021-04-15 10:09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黄石作家走乡村


从阳新出发,赶到吴家畈的时候,已是上午十点了,理事会的一班人已经在牌楼下恭候我们了。沿着涮黑的沥青路,走过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房,游历村民的宴会厅和活动中心,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对吴家畈才逐渐有所了解。
 
四百五十年前,吴家的先祖刘母带着小儿子从原住地灵乡来到了此地。当时这里住的是焦姓人家,母亲为了谋求生存,便向族长乞讨田地。焦家族长面对携带幼儿的母亲暗思,一个妇道人家,讨田要地,怎知这犁田造耙之苦,岂是你孤儿寡母所能之事。便指着身后的石磙说,你若能搬起石磙,走过之处便是你的所属之地。母亲望了一眼身后的孩子,驮起石滚就走。焦家族长也不食言,便在石磙落地之处,给她安身立命之地。这就是今日吴家畈人繁衍生息的家园田地,这就是“赌石赢地”的千古佳话。
 
转眼间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靠着祖先背驮石磙赢来的土地,吴家的子孙们在这里分枝繁叶,农工并举,终于打造出了今天的美丽乡村。
 
一路之上,讲解员向我们讲解了近年来吴家畈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旁的族长也抑不住喜悦的心情在不停地补充,这一排排漂亮的瓦房是由兴无捐资助建的,他给每户翻盖新房的乡亲补贴伍万元。宴会厅和文化活动中心也是在兴无的带动下,由村民捐资兴建的,村里的红白喜事,村民的文娱活动,从此就有了场地了。
 
在吴姓的祖祠锡类堂前,导游介绍了这座祠堂的建筑过程。她除了介绍这耗费重金从东南亚购来的原木搭建的楼亭之外,还特别的提到了两间为祠堂扩建而主动拆除小屋。
 
从祠堂内出来,站在门口回望祠堂时,果然看到门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小屋,门上挂着写有“民宅”二字的木牌,祠堂门口的场地上,还有几间低矮的小房,与周边的民房高大和祠堂俊拨显得有点不般配。我们有些不解,不是说村里每建一户楼房,就有伍万元的补贴吗?这几户人家为什么不改建加高?族长向我们介绍道,当初在改建祠堂的时候,因为旧祠堂的大门较窄,左边的住户兴龙,他主动把自己的房子拆掉了,腾出场地让给了祠堂。村民们心有不忍,总不能让他回家时没有落脚之地吧,便在祠堂之旁搭盖一间小房留给他。所以此民宅与祠堂在外观上如若一体,实则是另有两家住户的。祠堂右侧的村民,也和兴龙一样,主动拆房腾地,只留下一间小平房。而门口的这几间低矮的平房,是带头捐资八十万修建锡类堂的兴无的老屋。我能猜想得到他之所以不拆旧房改建高楼,一定是他不愿意在祖宗祠堂面前,在乡邻面前拨高显富……
 
跟着导游再往前走,有一处地方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在界牌港外的鹿耳山下,有一座僻静的“莲花庵”。这种庵在名山古刹里都不多见,却在一个小村庄里出现,这实属新奇。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这庵里的故事生动了起来。此庵的首任住持赵法修,一生悲苦却心地善良,扶危助困,积善积德。虽自身穷困,但她一旦遇到需要扶助之人,哪怕自已只剩下一碗稀饭,也会自己忍住饥饿,施舍给他人。硬是以她居士宅心和仁厚苦己的善举,感动了上苍,也唤起了庄内村民的爱心,凝聚了村民。2019年,吴家畈人举庄合力,出谋献资,重建了莲花庵。以祈国泰民安,以利天下万民,让村民清新正念,逢凶化吉,倡导积德行善之举。
 
从吴家畈回来的几天里,我的脑海一直在回想,吴家畈其实也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村庄,为什么能有今日的聚力同心和人才辈出?吴家畈的建设能有如此成就,不能不说吴家畈的杰出人物吴兴无----劲牌公司董事长吴少勋的感召力。
 
说起吴少勋,我跟他是有过接触的。最初的认知是在每年高考时期,劲牌公司就来到阳新一中,给那些勤奋苦读并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再后来是在我们李家湾铜矿被劲牌公司兼并的时候,吴总亲自来到我们公司,和干部们开会。会上吴总向我们表示,企业改制之后,每一个工人和干部的工资都会得到提高,并且是百分之百的。果然,他没有食言,改制之后我们所有干部的工资都是翻了一倍,我因为自己另有打算而选择了下海,与劲牌失之交臂。
 
没想到我还是和吴总有缘,在我离开家乡的四年之后,在远离故乡的千里之外,我竟然和劲牌会再续前缘。2007年,黄石报社派出记者前往温州做《黄石人在外地》的专题报道。那时我在浙江温州开工厂,因为我在某项技术上获得了国家专利,《黄石日报》的记者采访了我,并在专栏上报道了我们这些黄石藉人士在外地的创业历程。年底回到家乡时,一些看了报纸的朋友向我打听,问我在《黄石日报》上的刊载费用花了多少钱?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采访刊载是要出费用的,后来向采访我的记者打听到,这些费用都是由劲牌集团赞助的,我们这些被采访的人都不知道有这笔开支,更不知道这笔钱是由吴总的劲牌公司默默奉献的。
 
我亲身经历的只有这些,但劲牌在历年的捐赠中,这样的善举枚不胜数。从讲解员的口中得知,在2020年举国遭受疫情的危难时刻,劲牌公司在湖北卫健委的指导下,生产了抗疫良药"藿香紫苏饮",产品生产出来后,不是趁机投放市场销售赢利,而是捐给了那些正在抗疫的医护人员和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些行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悬壶济世”。
 
生意场上有这样一句话,小富靠勤,中富靠巧,大富靠德。说的是小康之人,全靠勤劳,中富之人靠的是机会,而大富之人,凭的是大善大德。正是福往者福返,爱出者爱来。
 
纵观吴家畈的辉煌,我总结出这是源于一个“善”字。从最初的刘氏太婆背石磙打赌,到建锡类堂时带头拆房的原市人大主任吴兴龙,再到吴家畈的人才辈出,无一不彰显着积善成德的因果报应。试想,世界上哪里会有无端的把自已赖以生存的土地奉送给他人的?细心的人都不难看出,那是焦家人对吴家孤儿寡母的一种怜悯。所谓的打赌,不过是一个奉送的借口而已,其实是不愿意让吴家孤儿寡母流落郊外,是“授人以鱼而,不如授人以渔”的诠释。锡类堂的拆私房建公祠,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劲牌良药的只捐不卖,实则是回报社会造福民众的至善之举!
 
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吴家畈的后代子孙们,也许就是因为秉承了先人品行,铭记了受人恩德而必施报于人的家训,所以才有了今天吴家畈的同心同德好善乐施。锡类堂旁边那两间低矮的平房,祠堂前那不曾改造增高的矮屋,正是大德与大善的体现。有了如此令人动容的善因,吴家畈的富贵双全,良才代出,我们除了频频赞叹,也就不难理解其果了。
 
莲花庵里的钟声还在声声响起,界牌港里的溪水还在日夜奔流,象是在告诫吴家畈的子孙们,别忘了吴氏祖先的三让之风,别忘了焦姓族长的宽洪仁义,别忘了赵法修的爱人以德,别忘了悬壶济世的无私捐献。正是这一汩汩涓涓清流,蕴肓了吴家畈的土地,滋润了吴家畈人的心田,让吴家畈立在了富裕、文明的潮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