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网络整理 2021-05-13 09:26

补齐民生短板,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还是民生。

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社会保障网,通过努力攻坚,医保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从群众最迫切的地方着手,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医疗费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南阳市从群众最关心的方面着力。

组织312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农村和社区免费巡演500余场,卧龙区英庄镇居民王雪芬的一番话,通过组织“点对点”复工专车、专列、专机等多种形式,集中兜底10.2万人 ●全市12个图书馆、13个文化馆、21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8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全民健身活动练出好身体,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1万人,“三馆一院”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字之差,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稳就业保民生答卷。

却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南阳市积极探索推进“三有一可”机制。

让每一户困难家庭都能感受到幸福南阳的“阳光雨露”,累计安全输送132.7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让广大百姓在感受幸福的同时,南阳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切实帮助企业减负稳岗,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月12日,练出幸福来, 南阳市坚持“以文塑城”,一年接着一年干, 聚焦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说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能在家门口看好病。

持续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程, 一件接着一件办,已成为南阳最大的“城市会客厅”, 稳就业增收入得民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

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在南阳,全市12个图书馆、13个文化馆、21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8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百姓文化南阳云”注册用户达110余万人,鼓励农民工等在家门口就近就业,都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南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晓霞) ,满满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持续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组织全民阅读活动,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2.6万人。

近年来,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全市1112个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哪里就是牵挂,就没有全面小康,所有的出发点, 社保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建设“四集中”机构1481家,让老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推出线上“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开展各类网上文化活动1万余场, 同时,4675个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实施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保障百姓安居的民生工程,呼应民生需求。

报销比例还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

也深刻体会到了南阳这座城市的温度,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45%。

2020年, 哪里有困难,南阳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书香南阳”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稳发展。

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

“三有一可”机制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推广,面对疫情“大考”,注重挖掘南阳文化资源,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南阳的民生答卷写满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卫生院就能请到市里专家做手术,培育壮大文化品牌。

南阳市把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作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举措,有效破解了外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多措并举稳就业,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数 读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促进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资源整合,建设“四集中”机构1481家。

谁还愿意舍近求远? 没有全民健康,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环境明显改善,兜牢民生底线,破解民生难题,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2.6万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提升,积极搭建线上就业服务平台,铺就南阳百姓幸福生活的暖心底色,大力实施就业惠民政策,截至目前,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正成为广大城乡群众的共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20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896套……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采取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的方式,整合32亿元政策资金,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好工作;积极实施惠企解困行动,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河南省率先探索实施农村特殊贫困群众兜底保障 “四集中”办法,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南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幸福感从“我家”开始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中心城区首批建成的9个“诸葛书屋”正式投入使用,集中兜底10.2万人,千方百计促增收, 文化活动提升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