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小舍得》作者鲁引弓回母校分享

未知 2021-10-10 18:55

《小欢喜》《小舍得》作者鲁引弓回母校分享


9日,结束了在浙江书展上的分享后,作家鲁引弓(鲁强)匆匆赶往母校宁波镇海中学,分享了《小欢喜》《小舍得》等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他说,“母校镇海中学的多名学生、老师,都是我作品中的原型”。

鲁引弓,镇海中学86届校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曾是知名媒体人。著有“中国教育四重奏”《小别离》《小欢喜》等19部小说。

为什么是距离镇海中学最近的写作?

为什么将分享会主题定为“距离镇海中学最近的写作”,鲁引弓解释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上的距离,一个是写作上的距离。

“我老家就在镇海中学的后面,当年上小学时,每天都要路过镇海中学,理所当然地认为初中就要读这里,不然就要走很多路了。”当年考镇海中学的初中其实很不容易,一共就四个班,还有北仑的学生。“不过,我考上了。”三年后,又面临一次选择,考镇海中学高中。“也很难,但我也考上了。”

1981-1986,6年的时间,鲁引弓站在自家阳台上,就能看到学校,“我肯定是距离镇海中学最近的作家了”。

说到写作上的距离最近,则是因为“中国教育四重奏”后面几部小说,有不少素材就来自镇海中学的师生。

2016年《小别离》首播以后,引发热潮。“我本意是写给学生家长看的,没想到吸引了一大批中学生,他们涌入我的微博后台留言,希望我写写‘作业堆里的留守儿童’,再加上出版社和影视机构的助推,我就想继续创作关注中学生群体的作品。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素材,怎么办呢?我就想到母校镇海中学。我记得,那是2017年初,我在浙江传媒学院给吴国平校长和张咏梅书记打电话,问能不能到学校来采访学生和老师。在吴校长和张书记的安排下,我回到了母校采访。”

鲁引弓记得,当一个个学生坐在自己面前,倾诉他们心中关于学习、关于亲子关系的心里话时,自己受到过的震撼。有几位男生因为下午有课,对他说“学长,你晚点还在的吧?我先去上课,上完课再来找您聊。”那一回,他在镇海中学采访了一个星期。

在看了很多地方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焦虑后, 鲁引弓也非常感谢母校的老师们。“采访中,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灵感,也带给我好的教育理念。”老师们当年对他说的自己在教育中观察到的一些问题,对他的理念和创作有重要影响。比如有一位老师跟他说“社会发展太快了,家长积累的经验不够用了”,实际上这正是很多亲子矛盾背后的关键。

经过访谈,夏敏老师、陈伟维老师提供的学生故事成了小说中乔英子、林磊儿的原型,高培圣老师提供的学生故事成了季胜利、季扬扬父子的原型,而老师们的身影,也化作了小说中人物的一些特点,如李胜男老师干练利落优雅的气质风度,就有了张咏梅等老师的影像,李老师的“徒弟”潘帅老师则综合了朱寒杰、陈涛、郭天彪、金凌俭等老师原型。

我想通过作品传递温暖

鲁引弓说,在镇海中学采访期间,学生们愿意跟他倾诉,和他聊天,因此在镇海中学他收集了许多生动的素材,但让他感触更深的,是镇海中学的老师们。“敏锐”“温暖”,鲁引弓这样形容镇中的老师。他回忆道,年轻的老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家里也许发生了一些事情;男老师用“奇招”“收服”班里的迟到大王;班主任借用自己生日温暖化解班里学生之间的矛盾……

《小别离》是鲁引弓创作的第一篇小说,那一年他已47岁。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传媒学院、钱江晚报社工作。谈及自己的写作历程,鲁引弓坦言,从小自己并没有“作家梦”,47岁那年去浦东机场送朋友的经历,激发了写小说的欲望。14天时间,鲁引弓写出了《小别离》。在《小别离》走红后,鲁引弓又以教育为题材,相继创作了“中国教育四重奏”,全景式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引起众多家庭的共鸣。

“我想通过作品传递的,就像镇海中学老师曾经传递给我的一样,那就是温暖。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教育理念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个认识的核心就是温暖。”鲁引弓表示,现场的镇中灵通记者团女主持几次为鲁引弓学长的分享湿润了眼眶。

2018年,当《小别离》正在热播的时候,鲁引弓曾回过母校,做客镇中人文科技大讲堂暨业余党校梓荫学堂,与学弟学妹聊起镇中采访及由此创作小说的故事。今年5月,鲁引弓也曾到镇海蛟川双语小学,和200余名家长分享名为“无畏‘舍’‘得’ 捍卫美好童年”的主题思享会。今年正赶上《小舍得》在各大平台播放,“教育焦虑”这个话题再次上了热搜,鲁引弓的分享和讲述也为很多家长解答了疑惑。

鲁引弓解密自己的写作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这样的分享,对于镇海中学的同学们来说,无疑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分享,他们了解了这位大自己很多的学长的所思所想和所行。

在回答学弟学妹关于写作梦想和写作能力的问题时,鲁引弓谈到了自己的创作能力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我小学五年级以前,作文并不好。四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来家访,对我父亲说,你儿子作文写得不够好。因为我有个姐姐,作文写得太好了,对比之下,我的作文确实不够好。”

老师走后,父亲给了鲁引弓两叠作文纸,让他每天写一篇作文。“我就硬着头皮写了,每天写一篇,没想到的是,五年级开学以后,从第一篇作文开始,老师就说我是全班写得最好的了。初中以后,作文就经常获奖了。当时还不是很明白,这种变化的产生,等到大一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高考后,鲁引弓来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当时的系主任到宿舍里来看新生时,就对他们说从这一年开始,中山大学中文系要做一个实验:大一两个学期,每个同学要写150篇作文。“我当时听了心里就一咯噔,我想到了四年级结束那个暑假父亲对我做的事情。当年我隐约知道这样做是有用的,但不清楚为什么有用,等到我们写完150篇作文以后,我知道,这种方法为什么有用了,它让我们学会了观察和表达。”

之后进入媒体,做到高管,机缘巧合之下创作了《小别离》,从此开始了一系列写作。当被学妹问到创作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时,鲁引弓说自己通过创作过了多种类型的生活,学到了不同人的不同思维。写作中会面对“魂穿”带来的裂变,但也学会了用他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内心。。“这也是镇海中学读书节活动的意义吧,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学会用他人的生活和生命来丰富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重要。”鲁引弓还提到,这是他十年内第三次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故事,与师生们接触,每次对自己都有触动,也都有新的收获。

鲁引弓透露,接下来,将有两个新作品和大家见面,“一个是关于年年轻一代买房子的故事,还有一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故事,都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据悉,本次活动也是镇海中学2021年“梓荫阅读:一种精神姿态”读书节的启动仪式。“阅读一定是全方位、丰富多彩的,用他人的智慧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不可能过那么多人的生活,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