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如何成为联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未知 2021-10-16 15:15

广交会如何成为联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新闻发布会现场

10月15日至19日,第130届广交会首次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广州举办,并举办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

10月15日,广州市新闻办召开第 130 届广交会专家访谈会,探讨在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果的背景下,广交会如何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更大力度创新

“广交会从1967年举办以来,在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外贸企业通过广交会,拿到的订单差不多是全年生产的百分之六七十。”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表示。

在他看来,国内的产业优势、国际的贸易形势如今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广交会要创新机制,不单为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还要发展服务贸易,发展数字经济。”毛艳华说。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淳林也深有感触。她认为,新的贸易格局形成了新的世界级企业的生产方式和控制产业的特征——三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即产业链的集群、价值链的枢纽和供应链的纽带。“广交会要在适应世界贸易新格局基础上,建立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新模式。”

除了创新机制,丰富业态也是广交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段淳林建议,广交会要实现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推动建设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加强贸易数字化国际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打造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董小麟看来,今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可发展定期的线下展会与长期或不定期的线上专项展会的结合。“扩大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展会的结合,推进‘两条腿’走路,进一步扩大国际商界的覆盖面。”

此外,与会专家还表示,广交会在功能拓展上也要积极创新。

针对这一点,董小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增强贸易与投资的互动力度;二是可以试行以广交会名义扩大与海外国际会展商的合作办展活动,并以货物贸易需求带动国内和区域服务贸易的相应发展;三是可以深化构建广交会与国际城市、商会、海内外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四是提升广交会集团化运营能力,以支撑其功能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包括吸纳地方企业和资本。

更高水平开放

“在疫情趋于平缓的情况下,广交会不断创新办展模式,顺应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广交会与时俱进的特性。”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院长尹涛表示。

尹涛认为,依托广州的巨大消费市场,广交会可以促成出口进口相融合、外贸内贸相结合,推动参会企业在更高层次上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能够推动广交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助力外贸企业发掘国内商机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广交会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作用。”

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产业会展促进中心主任姜淮看来,广交会将成为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引擎。

“广州一年两届广交会,每届云集客商约20万人,以及每年在其场馆举办的各类超大型展会如家具展、建博会、美博会、照明展等,客商人数动辄10万人,不断刷新广州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峰值。”姜淮说。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董小麟认为,要全面推进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贸易数字化国际合作。

“以广交会会址所在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为引领,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提升大湾区集聚与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促进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更好地发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董小麟说。

他指出,第 130 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的举办,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有助于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表示,同时有助于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从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