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娱乐式阅读”唱主角

未知 2021-11-25 15:22

别让“娱乐式阅读”唱主角 



关于国民阅读率,近些年有提升的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阅读回归中,有着“娱乐式阅读”的烙印。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目前很多畅销书都偏向于轻松愉悦,即便是严肃、经典的内容,也往往经过了编者以漫画、戏说等方式改头换面,才更容易被大多数读者所乐于接受。与此同时,为了能以“精彩”“有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形式各异的拆书类节目颇受欢迎。

学者刘擎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年轻人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而也有媒体人评论,如今很多所谓“学习”……不是让你克服枯燥去获得新知,而是迎合着你“厌恶枯燥”的惰性,把需要硬啃的知识,再生产为表面有趣却失去原质营养的“知识点”“金句”“成功学鸡汤”。这实际上不是滋养,而是对一个人的消耗。

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如果“娱乐式阅读”会影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那么,究竟该怎样走出“娱乐式阅读”的窠臼?

古今先贤当中,不乏读有所成者,他们的阅读心得,自然堪具借鉴意义。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天下,其成就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其著述当中,论及读书治学之道处不少,至今观之,颇多闪光之处,或可为疗治“娱乐式阅读”开出良药。

论及阅读,《板桥自叙》有云:“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可见,勤奋力学,有主见,不依附流俗之见,由浅入深,直探古人真意,不失为郑板桥对自己读书治学历程和经验的总结概括。

阅读不能总是轻松惬意,能真正获得滋养的阅读,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一个人学会忍受,投入深度的注意力。郑板桥读书读得好,首要的便在于“能自刻苦”,对于坚硬阅读不畏惧不躲避。他勤于诵读,“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此刻苦用心,与如今有些人读得有一搭没一搭,前面读后头忘,只追求享受过程而不讲求实际结果,最终效果焉能相同?

阅读找准了方向,不畏艰避难,在此基础上,还须懂得“善读”。“善读”之一,在于读书得有所选择。不是什么样的书都值得读、值得记,板桥曾曰:“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在其看来,“《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如今有些人一味热衷于读浅层次的书,热衷于读网络资讯、好笑段子,热衷于在短视频中流连忘返,肯定没有读经典、读干货更能有所获益。

“善读”之二,在于读书得学会思考。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容易读通读透,使之为我所用,成为我的知识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无入而不自得。如何做到善于思考?很大程度上是要带着问题去读,不懂就问。郑板桥眼里,“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只学而不问,虽然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终不开窍。“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要学会问自己,问他人,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是真理解,真明白。现在不少人阅读习惯于吃“现成饭”,任由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此阅读,是否有助于增强自我的文化消化能力,是否有助于强健一个人的精神筋骨,怕是要打上问号。

阅读,未必完全意味着苦读,可无论如何,一味追崇娱乐式“悦读”,肯定实不足取。很多时候,尝试在潜心静读中沉思默想,并且,尽可能通过“输出”去吸收固化自己学到的内容,那么,纵然不能像古代读书家那样扬名立万,最起码,自己可活得充实、通透许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