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革除积弊

未知 2019-10-19 16:28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革除积弊


何为贫困?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实解题说,“一定数量的物品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已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但是小康是否意味中国没有没有贫困?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中国一直使用的是绝对贫困标准,识别是否贫困,就看年均收入是低于还是高于政府制定的标准线。但横向对比相对贫困来看,中国由于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均、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就造成相对贫困人口较多,因此,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必须调整转变思维,多维度识别贫困病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革除积弊。

首先,农村相对贫困程度深是制约中国2020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过去40年政府出台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策解决了农村极端贫困现象,但是受制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差距过大,许多政策只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达到了最低收入指标,但从实际差距来看,农村的就业、收入、社会福利方面依然难以与经济发展强劲、生活环境良好的城市相比,这就造成城乡之间差距不断变大,正如《圣经》里所说“凡有的还要叫他多余,没有的要将他已有的都要剥夺”。可以预见,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扶贫工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当前扶贫工作亟待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革,探索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面对致贫原因的多元化和新时期农村贫困的新特点,需要发育综合性的治理结构,进行制度结构层面的建构,开展扶贫制度的供给侧改革。新的贫困格局和战略需要培育一个综合的贫困治理机制,这是2020后农村贫困工作的关键所在。

其次,转型性贫困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下的一大顽疾。21世纪贫困发生的根源不仅仅是穷人个人问题,还有更深次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也经历了沧桑巨变。1979年改革开始破除了过去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失业下岗成为90年代一大社会主要问题,黄宏在春晚中一句“我不下岗谁下岗”的台词不知戳中多少国人的泪点。进入新时期,十八大后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囊括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等等,特别是经济领域中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亮出三去一降一补实招,这让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遭到淘汰,在这些企业倒闭的背后更是一大批劳动素质低,技能单一的产业工人,他们面临着个人转型的困局,许多人因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逐渐变为社会救助对象,而后,贫困又出现代际相传,贫困人口无法承担高额的教育成本,子女又和父母一样处于社会低收入劳动者。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深入,这样的贫困人口还会不断增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未来的扶贫工作更多要要从扶贫变为“防贫”。2020年之后,中国的贫困将不再是愁吃、愁穿和差钱的问题,而将转变为愁健康、愁教育和缺乏发展能力的问题。因此只有从建立平等化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掘民间力量和资源、加大人 力资本投资、重视劳动者职业技能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并实施与现实条件相契合的反贫困对策,才能防止贫富分化的进一步扩大,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