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建设的强大制度保障

未知 2019-12-03 16:06
社会主义意建设的强大制度保障


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非凡历史意义。国家制度反映国家本质,事关国之根本,亦是国运之所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敏锐把握关键历史节点,勇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首次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研究主题的中央全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政治上的成熟和理论上的坚定,集中体现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邃战略眼光与强烈历史担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从3个层面、分成13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了完整归纳和全面概括,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不仅从制度层面深刻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而且在党的十九大所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框架内,具体擘画了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彰显的宏伟蓝图,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成为我国的根本制度。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集中展现。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滋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强调指出,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为厚植文化自信土壤,确保文化发展正确方向,《决定》开创性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全新表述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正式上升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这一表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科学的理论内涵,被理解为国家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并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一手抓理论,一手抓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揽“四个伟大”战略全局,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化、具体化、科学化。

从实践上来讲,这一表述能够有力促进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整体轮廓,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定位为国家的根本制度,这是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和科学总结社会主义500年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成果,能够在确保红旗永不落地、制度永不变色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大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宏伟制度蓝图从根本制度的层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坚强的制度支撑,能够大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