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赛:中国排球的问题暴露的一清二楚

未知 2019-05-20 10:48
瑞士赛:中国排球的问题暴露的一清二楚

瑞士赛战罢,中国女排成绩第六。

抛开成绩本身,从场面来看,女排的表现的确难让人满意。

总体而言,这批队员掌握的技术:太粗。一传接不住、屡屡飞场外,二传稳定性欠佳,攻手第三下处理又容易失误。

比如:段放的调整攻,没有高度也没有手法;杨涵玉的小球串联不敢恭维;孙燕关键分上场发球失误;刘晏含打不出自己擅长的进攻;李盈莹的自失数量惊人…

个人技术掌握有限,整体配合也是大问题:进攻整体节奏缓慢,比对面土耳其、波兰慢了至少两三拍;拦防配合几乎没有,临场应变能力跟不上,彼此之间还缺乏沟通。

在成绩、自身的双重压力下,安导的这支队伍打起来场面压抑、气氛沉闷。每个人自己的那摊事儿都顾不过来,还怎么互相弥补?

一堆的技术漏洞,放在一块儿,只能是漏洞百出。

这就是中国排球的真实现状。

瑞士赛:将中国排球的问题暴露的一清二楚

 

虽说是世界杯、奥运会双料冠军,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女排的技术打法、平均实力落后于欧洲高手已是不争事实。

除了拥有郎平这样的明星教练,和朱婷、张常宁这样的尖子生球员,女排整体水平(技术能力,打球思维)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强。同为各国二线阵容竞技的瑞士赛就是一个例证:我们年轻球员暴露出的技术不扎实,打法落后,令人对女排的未来感到担忧。

有人会说,这次的女排阵容没有配合基础,成绩打不好也情有可原。

要知道,这些都是第一期集训就参加的队员,她们在国家队练了这么久,彼此天天在一起训练,还要怎么磨合?难道非得六个人固定阵容,从年初练到年尾,才叫磨合?

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的欧洲队伍,刚刚联赛战罢,临时拼凑出的阵容来瑞士,就能把我们集体训练两三月的球队拿下,这当中的问题还不明显?

就个人表现来看,倘若把段放,刘晏含她们本次比赛的发挥和联赛表现相比较,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何进步幅度一点儿都不明显?国家队每天都练了什么?

恐怕这其中的问题,并不全是国家队教练和球员能够解决的。

瑞士赛:将中国排球的问题暴露的一清二楚

 

随便举一个例子,国外的俱乐部,每个赛季,主力最少和上赛季三个位置有变化,包括教练。而我们呢?联赛一潭死水,故步自封,每个球员在职业生涯中,一起打球长大的队友都是同一拨人。从大奖赛到锦标赛再到联赛,互相打来打去,也就这么几个对手。这种对抗下,这些球员对于不同打法、不同队友的适应能力其实相当有限。

而国家队在这种联赛根基上,要练好一批能力、思维均欠缺的队员,自然非常吃力。不仅需要将大量的时间用来重起炉灶教基本功、改地方队养成的错误习惯,更要在主力框架确定后,每天进行长时间的配合训练,磨到彼此对队友的特点烂熟于心。这样到了大赛,才能不犯错。

这不,朱婷都要回来参加联赛、为国家队长期磨合提前做准备了。

从成绩上看,这套长时间磨磨磨的“笨办法”确实奏效了。六个尖子生,拿到国际赛场上的确不逊色于任何队伍。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朱婷、张常宁,对于大多数球员,还是需要更多流动。

国家队那8小时的训练还真不见得能带来质的飞跃,或是到国际赛场上立马“显灵”。她们更需要的是实战,不停地打高水平比赛,来获得进步。说真的,与其天天在国家队挥汗如雨练,不如有一个机会去国外联赛见见世面,实践出真知。

瑞士赛:将中国排球的问题暴露的一清二楚

 

所以笔者认为:瑞士赛的成绩背后,问题不在安家杰,也不在球员,而是整体的排球环境。

纵观女排联赛各队,是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特点。培养出的诸如郑益昕、龚翔宇这样的球员,如今位置尴尬、总在全面和强力之间摇摆,恰恰也是这个环境的缩影。

带着五花八门的训练方式和打法到了国家队,这个比赛用这个阵容,下个比赛换另一个阵容,换来换去,最后场上队员谁都不适应谁。还怎么打好这些比赛?

而欧洲各队,打法相对统一,在一个套路下,配合提高、相互适应。到了国家队,不管主力还替补,来了立马就能配、就能打比赛。这种差距背后,不单单是球员能力的体现,更是排球环境的优势。

很简单的道理,来自低水平联赛队伍的这些球员,自然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倘若段放、刘晏含她们能经常和对面的阿克曼、拉西奇较量,水平能不提高?倘若刁琳宇配合的都是罗宾逊,拉尔森这样的队友,传球节奏、意识能不进步?

女排的未来,并不该全押在郎平和几个天才球员身上。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优秀的人才,女排还能辉煌多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