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超俱乐部却按兵不动呢

未知 2020-04-27 11:52
为何中超俱乐部却按兵不动呢


 

不久前足协发布了关于职业俱乐部降薪公告,规定减薪周期从2020年3月1日至2020赛季联赛开赛日,但并没有披露具体操作方法。外界盛传高层倾向一刀切形式,统一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减薪。不过据某知名足球记者爆料,中超层面仅有两家俱乐部积极支持。“亏到心痛,也不愿出头”,这就是各俱乐部无动于衷的心态。
 
在十分成熟的欧洲足坛,高层、球员及教练几乎都接受了降薪。欧洲联赛都有职业联盟和球员工会,可以提供从业者相关保障。此外欧洲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应急法律条款,俱乐部可以“强制性”采取降薪措施。当然,最核心的原因还是万众一心。所有足球从业者都明白,只有俱乐部和联赛顺利渡过难关,一切才能恢复正轨。相比个人利益,帮助上层“恢复健康”更有意义。
 
 
 
 
 
 
 
 
 
 
反观中国足坛,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既是管理者又是运营者的足协,与球员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并不能强制性实施降薪政策。即便是已经下发了降薪公告,足协也表示这只是一份倡导性提议,需各俱乐部与球员、教练等友好协商操作。简而言之,“减薪饼”还得俱乐部自己吃。不过足协也没当甩手掌柜,还在积极征求意见以出台指导方案。
 
足协给了指导精神,但大家都无动于衷,这显然有损官家颜面。于是高层希望有人以身作则,足协主席就表态“希望国脚们带好这个头”。如果球队老大“带节奏”,施展减薪工作相对更加容易。看看巴萨、皇马和尤文等,几乎都是先把队长说通了,再以大佬的号召力摆平其他人员。可中国球员“谈钱色变”,涉及利益总会有各种纷争。显而易见,谁也不愿成为众矢之的。
 
 
 
 
豪门俱乐部就不能起个头?那就说说恒大和上港吧。依照恒大的足坛影响力,如果此时选择降薪,或能起带头作用引起浪潮。可问题是恒大最近负面新闻缠身,真决定降薪必然引发外界质疑,对品牌及集团带来不利影响。而按照与足协主席的关系,上港理应是最积极的支持者。奈何是国企背景,减薪需要上报流程审批,还有大批球员今年存在续约事宜。降薪实际操作复杂,还会带来不必要麻烦。两家巨头都有难言之隐,别家更是无力扛起大旗。
 
事实上挡在中国足坛降薪浪潮前的“大山”,是拿着巨额高薪的外籍球员及教练。2019赛季中超16家俱乐部,工资总额超过41亿人民币,其中外籍人员的工资总和超过30亿元。按照3个月周期、每月降薪30%的标准计算,16家俱乐部合计节省约3亿元。即便是按照阶梯式方案,外籍人员也会成为降薪浪潮的最大损失者。他们愿意舍弃个人利益吗?显然不会。
 
 
 
 
 
 
 
 
 
 
这些外援及教练来中国是为了什么?挣钱!他们可不是为了踏入梦想的俱乐部,又或是为振兴中国足球而来。就是冲着钱,他们才愿意投奔中国。他们骨子里,绝不愿意放弃薪水。现在没有相关法律条款支持降薪,俱乐部只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谈判。谈不拢可能留下心结,强制执行又会招来官司。无论怎么操作,外援及教练都不好“惹”。
 
豪门俱乐部“胆怯”、法律条款缺失,还有“硬骨头”外援及教练,都阻碍了中国足坛推行降薪浪潮。可归根结底,还是源于职业俱乐部的不合理发展模式。武汉卓尔球员艾志波,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反对降薪的表述。他认为中国俱乐部与欧洲俱乐部运作方式完全不同,减薪并不能缓解足坛经济危机。从发展角度来讲,毒sir十分赞成这个观点。
 
 
 
 
欧洲俱乐部能依靠门票+转播+广告+赞助等项目获得收益,拥有十分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大多数已能自负盈亏。中国俱乐部呢?几乎只能靠赞助商“输血”维持运营。有些俱乐部甚至成为了集团“广告部”,只要广告打得响,巨额亏损也无妨。抱着大腿运作的俱乐部,实施降薪又有何意义。即便是赞助商出现经济危机,省下的那些工资也怕是无济于事。
 
别人降薪是为了生存,我们降薪是为了潮流,这种迎合形式的操作,不得不说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悲哀。中国足球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已被揭开,再做挽回颜面的事情根本没有意义。还不如尽快规划落实职业联盟、保障体系和劳资框架等,真正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添砖加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