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困惑

未知 2020-09-19 12:57
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困惑




业余乒乓球爱好者中有很多发球高手,在比赛中利用自己多样化的发球与对手周旋,但往往效果不佳。对手通常采取简单的发球套路,之后衔接第二板、第三板就能战而胜之。这使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很困惑,究竟练习多样化的发球有没有用,怎么感觉没有人家精练的几个套路有效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综合分析乒乓球比赛中的各个得分阶段。首先是发球阶段。在比赛中发球好是很占优势的,甚至可能直接得分。但对手是会思考和变化的人,在吃一两个发球后就能迅速调整应对方式,不会连续吃发球失分。因此,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发球时不要总幻想对手吃发球得分,能通过发球让对手接不好,在第三板抢攻得分就是非常理想的发球了。就算达不到这个目的,也尽量控制对手不让其接发球抢攻得分。

其次是接发球阶段。接发球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因为需要判断对手发球的落点和旋转。接发球反手拧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局面,但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反手拧拉质量不高,很容易让对方找到进攻的机会。

最后是相持阶段。相持阶段比拼的主要是技术实力厚度和战术套路熟练程度。据乒乓球技术统计,大约有50%的得分是前三板,即发球、接发球抢攻和发球抢攻这三板击球板数上。相持阶段仍然受到上述三板击球的影响,谁在平常练的战术套路熟练谁就更有优势。

总结起来就是发球好自然是优势,但没有后续衔接套路的发球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对方可能吃发球失分,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接回来造成自己的被动。举个例子:右手执拍者在侧身位发正手左侧上(下)旋时,对方回球时也带有一些侧旋成分,即回球弹起方向为己方的偏右侧。如果按正常上下旋球的方式回击,很容易拉空(球从拍头位置偏出)。所以想让这个发球在比赛中有威胁,必须在平常多练习这个发球后的衔接套路,以掌握回球的旋转性质。

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为什么只有一套主要发球,二到三套备选发球,主要原因就是需要将发球后对方所有回击可能性都要练到。无论对方回球是长是短,是上旋是下旋,在平时都是应该训练到的。这个训练量自己发球变化的丰富,这个训练量也是越来越庞大的,是一整个系统工程。

比如马龙最常采用的侧身位正手这一套发球,就包括正手短反手长、转与不转、侧上侧下、偏中间偏反手、正手偷袭直线等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发球变化后还要根据对手回击球的可能性练习衔接套路,这个训练量是相当大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当马龙采用这个发球后,无论对方如何回击变化,马龙都对来球有准确的判断和高质量的回击手段。樊振东的逆旋转发球、刘诗雯的勾手发球也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所以在比赛中他们才会信心十足地采用这套发球。

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没有专业运动员那样大块的时间进行系统训练,但采用固定几套发球也能在训练和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平常还是应该多练习各种发球,只有会发球才能更好地接对手发球。要是将练习的发球加入到实战之中,还需要加上后续的衔接套路练习,求精不求多。只有这样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比赛中的发球才能好使、敢使,成为有效的得分手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