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马克之冠:解决中国冰雪运动薄弱问题

未知 2022-02-11 17:59

托卡马克之冠:解决中国冰雪运动薄弱问题

2月8日,北京,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谷爱凌用她难度高达1620的惊天一跃彻底锁定了胜局,拿下了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同时,这枚金牌还是中国首枚女子雪上运动的冬奥会金牌、中国第二枚雪上运动的冬奥会金牌。

谷爱凌的胜利令人倍感惊喜,一口京片子、出众的颜值、高明的运动技巧,再加上爽文女主似的成长历程,让她一下子成为本届冬奥会上的亮点。各种广告合约和商业赞助在她夺冠后纷至沓来,冰天雪地中的决胜让她在寒冬中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同时,谷爱凌引发热议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她的归化运动员身份;而此前因在赛事上多次出现严重失误而引发舆论风波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也是一个归化运动员。

可以说,运动员归化,成了本届冬奥会上一个让人尤为关注的话题。

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比赛后庆祝。

中国缺乏足够的冰雪人才应对冬奥会

中国之所以在这届冬奥会出动大量归化队员,表面原因是中国缺乏足够的冰雪运动人才,而在此次冬奥会前,体育总局明确提出了作为东道主必须全项目参与的赛事目标。

按照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201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美国两次做冬奥会东道主都是全项目参赛,我们同样能够做到。”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成这一目的,且尽量让队伍能在正式赛事中表现得不至于“槽多无口”,大量使用归化运动员这一捷径无疑成了中国队的首选。

以首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男子冰球队和时隔12年再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女子冰球队为例:男子冰球队25人,其中有15名归化运动员;女子冰球队23人,其中有13名归化运动员。也就是说,中国冰球队中,归化运动员占了一半多的名额。

冰球赛是冬奥会上的重头戏,具有冬奥会头牌赛事的性质。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冰球队几乎把冬奥会变成了斗气的场所,把两国的对抗浓缩到了一场冰球赛上——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冰球队战胜美国队后,勃列日涅夫第二天开会时第一件事就是讨论给冰球队员的奖励问题,政务先放一边;

而美国在1980年对苏联还以颜色,当时美国社会对于在半决赛上战胜苏联的关注度甚至高于在决赛中战胜芬兰,之后时任总统吉米·卡特还特地邀请美国冰球队员去白宫做客。

如此牌面的赛事,在中国的群众基础不是很差,而是基本没有,公众社会极少有人了解冰球运动,遑论参与。中国的冰球运动成绩也因此一直低迷,以前从未参加过冬奥会男子冰球赛,女子冰球赛最好的成绩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当时中国女子冰球队获得了第四名。

由于中国冰球队以冬奥会东道主的身份获得了北京冬奥会的入场券,但中国在冰球赛事上又长期缺乏积累,基础极其薄弱,几乎属于“解决有无问题”的性质,国际冰球联合会担心中国队惨败,2021年曾劝说中国冰球队退出冬奥会。但中国方面既然已经定下了全项目参与的赛事目标,那自然就没有理由在冰球上退缩,还是靠归化队员硬着头皮上了。

成果如何我们也看到了:2月4日,“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中国女子冰球队以3:1的成绩战胜欧洲传统冰球强国丹麦,赢得小组出线权,这支中外结合的队伍表现出的精气神显著优于“每天坚持吃海参”的中国男足。

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存在众多短板

偌大的中国缺乏足够的冰雪运动人才,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冰雪运动目前依然处于基础薄弱、普及度低、训练支持落后、设施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中,与世界冰雪运动发达国家之间尚有较大差距。

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度低,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开展冰雪运动本身对外部环境有较为苛刻的要求,而中国的绝大部分国土并不具备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的条件。实际上中国在1980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时候,当时中国队的队员就几乎全部来自东三省和解放军,这侧面证明了冰雪运动对外界环境的客观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的冰雪运动具有极其鲜明的“冰强雪弱”特征,这也是冰雪运动的运动场景差异导致的。冰上项目可以靠场馆建设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训练条件也相对简单;但雪上项目就不同了,特别是竞赛级的雪上项目,用造雪机建设的室内滑雪场根本无法支持竞赛级雪上项目的训练工作。特别是那些对室外环境有刚性需求的比赛项目,例如越野滑雪、北欧两项和冬季两项这类,非野外滑雪场无法支持。

要知道,冬季两项这种集越野滑雪和射击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最初是由挪威为了准备本土保卫战争而创设的,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野外运动特征。而中国因为自然环境原因,显然无法支持此类运动的大规模普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