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主帅李铁是这样炼成的

未知 2020-01-03 18:16


国足主帅李铁是这样炼成的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篇,中国足协一纸公告,将42岁的本土少帅李铁推到了球迷的面前。李铁正式出任国足主帅

在百科网站上,关于铁的介绍简单干脆——铁,金属元素,单质化学式:Fe,熔点1538℃、沸点2750℃,质硬,延展性强。

李铁的铁,就是这个铁。

李铁,一个有个性的本土教练。

最年轻的本土少帅、新中国第31任足球教练、当这些标签向李铁一一靠拢时,站在国足替补席上的李铁,除了从运动员铁子到国家队李导的称谓变迁,似乎没什么变化。

20多年如一日的半长发,保持着运动员时的身材,包括那一如既往的碎刘海,依然时不时随着口哨起舞!

飞扬和刻板,都是李铁,却截然不同。

沉默如铁

李铁第一次走进球迷的视线,比辽小虎风靡的1999赛季更早一些。

作为健力宝巴西留洋的代表人物,李铁是典型的少年成名。早在1997年1月就入选了戚务生的国家队。后来,李铁和李金羽、张效瑞、隋东亮入选了10强赛名单,被外界称为“四小天鹅”,这时候,李铁刚刚20岁。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铁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

在那个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尚不普及的年代,看足球比赛和听磁带歌曲,是不少人文体两开花的经典选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那时候球迷对国足的狂热程度,远比现在高得多。

飘逸的发型,歪歪嘴角,一缕刘海飞扬,在那个略显严肃的年代里,李铁凭借这个动作,圈粉儿无数。

这个动作,甚至在90年代末的校园中引领了一股时尚风潮,原来图省事、好打理而理学生头、圆寸的男同学们,纷纷效仿,甭管后脑勺头发多短,脑门那一定要留一缕长发,有事没事吹一嘴,自我感觉潇洒到不行,酷到不行。

久而久之,“吹刘海”成了李铁的标志。夸张点形容,李铁大概可以被封为那时那刻中国“吹刘海”的青年代言人了。

站在国足帅位上,李铁也还是当年那个吹刘海的李铁。

就这样,作为国家队的当红炸子鸡,球场外的阳光青年,李铁跟他的国足老大哥们一样,一边踢球,一边享受着球迷的追捧。

小A,85后,是一名典型的“铁粉”,用当今追星族的话说,她属于李铁一出道就喜欢到不行的那种铁杆儿。至今,小A的邮箱名称还保留着“aitie”的元素。

虽然现在已经和铁哥“谈笑风生”,但回想起20多年前追星李铁的一幕幕,小A形容“一点也不愉快”。

当年社交媒体不发达,没有微博关注也没有朋友圈留言,想要和喜欢的球员互动,只有去现场“围堵”这一条路。

90年代末的小A,还是个寄宿校园里的中学生,她经常干的事,就是每顿饭少吃一点点,省下的钱攒着,估计够去一趟国家队(辽足)的来回绿皮车票钱,就兴奋好半天。

可惜,这样的兴奋,在见到李铁本人之后,被挫得粉碎。

当年的李铁,就像他名字中的“铁”一样,又冷又硬。

“当时跑过去看国家队,主要是看他,那时候也没别的想法,标准动作就是签名、合影,但是李铁真是太不配合了”。

当年的李铁,酷的不行,“谁都不理”。

不止一个球迷,回忆当年问李铁要签名时“心有余悸”,“当时一个张玉宁、一个李铁,真是出了名的不爱理球迷,张玉宁有时候会特别凶的吼‘签什么名签名,不签!’李铁是不说话,直接走,怎么喊他名字,他都不回头”。有失望的小女生,曾对着渐行渐远的国足大巴哭喊“李铁,你拽什么拽?牛什么牛?不签就不签.......”

我问小A“那个人是你么?”,她笑了笑“到后来,我们看到李铁走过来,自动闪开一条路,直接放他走。因为堵也没用。”小A这句话,算是对我的回答。

刚硬如铁

不只是对球迷沉默少言,对待媒体,李铁同样“不想说”。

在李铁还是球员的时候,曾有一位媒体记者直言:“最难采访的人就是李铁,他太不合作了。”

这些年,面世的李铁采访极少。不论是旅欧埃弗顿的高光,还是在国家队的勤奋,亦或在俱乐部的坚持,除了极个别记者之外,李铁几乎从未对外主动吐露过心声。

很多人以为李铁是“本就话少”的性格。李铁自己也说——不喜欢总去向外界说什么具体目标,我的习惯是少说多做。

很快记者发现,说的少不等于“没内容”!

2016年,时任中超河北华夏主帅的李铁,在发布会上一记炸雷,点名怒怼当时的国足领队郭炳颜。

那一期国家队集训,征调了几名华夏的国脚,而作为华夏主帅的李铁,希望国足比赛结束后,队中国脚早点坐飞机回来,因为河北主场交通不便利,结果遭到了国足领队的拒绝和怒斥。

“郭炳颜态度非常强硬,也非常不懂礼貌。他跟我说,你是国产教练,你是本土教练,我就不跟你废话了,你就按照足协要求去做好了。我就不知道本土教练怎么了?我们比谁差吗?如果我们自己瞧不起自己,中国足球还有希望吗?”

这段炮轰国足领队的视频,被认为是李铁的名场面之一。

事后,舆论风口一边倒的批评郭炳颜,前国足主帅佩兰的翻译赵旭东甚至说出了“舍得一身剐,李铁是灯塔”的妙对。

事情最后以李铁亲赴足协跟郭炳颜道歉而告一段落。

李铁的刚硬,分人,也分事。

2017年11月,正在中甲的武汉卓尔宣布任命李铁为球队主教练兼俱乐部老总兼体育总监。面对记者的“卓尔明年冲超有什么想法时”的话题时,李铁一句“现在不想谈论关于卓尔的任何问题”,封死了所有的提问口径。

知道的,这是卓尔新任命的少帅;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卓尔闹翻了呢,毕竟连说都不想说了。

2019年年底,李铁挂帅国足选拔队主教练,有球迷拿出当年diss郭炳颜的事做说辞,“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看李铁自己选人如何沟通吧”。

李铁曾透露,他曾给国脚挨个打电话,沟通征调的问题。

在国足选拔队,李铁的沉默和刚硬划得“泾渭分明”!

国家队训练,一般分为日常训练和公开训练课,公开训练课,顾名思义,对媒体开放,教练和队员接受记者采访;日常训练课,开放15分钟,随后教练员自己决定是继续公开还是封闭训练。这些原本国际惯例的规则,到李铁这里有些“小变化”。

一方面,球队日常训练,李铁基本取消了赛前15分钟公开的时间,一日常训练就是“全封闭”,更甭说采访了,很多记者对此颇有怨言。

另一方面,在选拔队的首堂公开训练课上,李铁直言不讳:我非常确定这次过来的球员都是想为国家踢球的人,我挨个给他们打电话了,很肯定大家都是想为国效力的。

球员态度,是外界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李铁直接给出了可以做到稿件标题的内容。

一直以来,李铁似乎很知道外界关心什么,只是对他来说存在“想不想说、要不要说”的选择。

除了公开训练课,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李铁也是能够侃侃而谈。国足在东亚杯输给日本队的比赛中,后卫姜至鹏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议动作。

赛后,李铁花了好几分钟专门说这件事,从事情发生的原因、队员的反馈、球队的态度、到未来如何避免等等,李铁条理清晰、逻辑相扣。这种做派让人很难把那个对记者“不想说”的李铁等同起来,“这口才,俨然国足发言人的水准啊”有媒体同行这样感慨。

结语

1997年的10强赛,是李铁在成年国家队经历的第一个正式大赛,主场与卡塔尔的比赛,李铁因为紧张多次出现失误,一时间,“换李铁”响彻全场,上半场还未结束,李铁就被戚务生换下。

对当时只有20岁的李铁来说,这件事的压力可想而知。

时间退回到1994年,17岁的李铁给自己定下了“踢世界杯”的目标,3年后,他的梦想在金州的嘘声里,被撕得粉碎。

2002年世界杯之后,李铁给自己定下了“当国家队主教练”的目标。18年后,他的梦想,在全场镁光灯的“协助”下,照进了现实。

沉默也好、刚硬也罢,就如同“金州不相信眼泪”一样,国足也不相信性格,这些年来,多少中外教头,栽倒在中国足球的帅椅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球员时代,李铁20岁未竟的梦想,24岁那年,在家乡五里河画上了满圆。

教练时代,我们不知道足协会不会也给他两次机会?好在,第一次机会,已经摆到他的面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