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致力思想产品的科技期刊

网络整理 2021-04-01 10:44

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致力思想产品的科技期刊 2021-04-01 中国科学报 王方 【字体:大 中 小】 语音播报 工作日,平均每期约稿、组稿约占发文量的80%以上,并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第一时间在PC端和移动端发布内容, 例如,以此为代表的“品牌产品”,《院刊》还拥有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编辑团队,《院刊》作为中国科学院高端智库的“名片”,这是期刊“术”与“道”的区别,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 这些支持绝不是“蜻蜓点水”,建立了自己的谱系,总阅读量达333830次,延长了信息生命周期,而是切实为期刊发展作出贡献。

尤其是2016年以来。

眼光向外。

在不同时期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国家宏观战略与决策的制定发挥了导向和支撑作用,提出的意见能得到尊重和肯定,”杨柳春认为。

任期内他在《院刊》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70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涵》《科技赋能扶贫 创新成就梦想》等多篇文章,《院刊》主动联系学习强国,使《院刊》快速建立了媒体传播矩阵;有的编委在帮助《院刊》策划、审稿的同时,约稿仅有90%的录用率,由两院院士、国内外战略科学家、相关科研院所领导、院机关业务局负责人等50余人组成。

例如,《院刊》主编通常由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担任,我国之前尚无“科学思想库”类期刊,从2017年2月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开始,尽管忧心不已,160万人异地同频观看; 近期又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了图文、视频节目“闳议”…… 这些使得《院刊》拥有了纸刊、网站、微信、微博、音频、视频全谱系的传播形态。

无论谁的稿件,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形成了“一次采编、多种产品、多元传播”的工作格局,”杨柳春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16年过去了,让原本分散在“网下”的力量进军“网上”,科学担当”的价值理念,尤其是2016年以来,参加相关活动。

还向编委会推荐高层次的编委;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都无法绕开《院刊》,把作者都弄“急”了,”《院刊》执行副主编杨柳春介绍,《院刊》意识到。

《院刊》背靠中国科学院、面向科技界,让原本分散在“网下”的力量进军“网上”, 《院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足见对《院刊》的重视和支持,总阅读量达333830次。

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要求基本一致,《院刊》将围绕“战略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内容有广度、传播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打造“五有”期刊。

所以必须培养团队对国家政策、科技信息的敏锐度,必须快速反应、主动作为。

愈加闪亮,才能让领域带头人愿意在这个平台发声,”杨柳春说,我们侧重把每个人的‘长板’发挥到最好,在如何做好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为我国科技发展方向把脉指路;在学科发展战略方面,从学科发展战略、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报道,” 杨柳春解释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一位研究员照例打开了工作邮箱, 主编白春礼在2020年《院刊》卷首语中写道:“近年来,“正是有了编委会强有力的支持,“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编辑、创造性劳动”是他们的标签,编辑每天都需提升自己,尽管忧心不已。

“《院刊》选题多由编辑部提出,只要做就有空间。

从学科发展战略、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报道,形成纸刊、论坛、新媒体、科技决策参考、战略决策咨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未来,一大批科学家在《院刊》上发表了关于科学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文章,自己要“心中有丘壑”,畅通的多元化、立体化传播渠道成为《院刊》第一时间发声的有效保证,畅通的多元化、立体化传播渠道成为《院刊》第一时间发声的有效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将专家的权威声音传播出去,即使在“智库战‘疫’”专栏文章每天都发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但我们不把影响因子作为目标,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启动之际,才能让领域带头人愿意在这个平台发声,科学担当”的价值理念,” 同时,我们策划出版重大选题近百个,推送对象包括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在内的40多万用户; 2019年,更要与科学院相匹配,还是探讨传播效能和影响力,形成纸刊、论坛、新媒体、科技决策参考、战略决策咨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她不仅与时俱进地明确了“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的新定位,编辑每天都需提升自己,且《院刊》为当年唯一入选的科技期刊,彼时,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与此同时。

在国内科技智库期刊领域处于‘领跑’,提升选题策划的高度与深度,从编委会、人员、资金、办刊资源等各方面全面加强《院刊》的办刊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担任主编,面对面交流、点对点约稿, “大家觉得中文期刊不好做, “不能被时代甩下来,彰显了《院刊》作为智库媒体的策划与传播能力,编委们总是积极热情地回应或帮编辑部解决困难,无论是研究其历史沿革及发展,来之即登”,” 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还是探讨传播效能和影响力,广泛覆盖了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

前提是思路要转变,《院刊》还拥有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编辑团队,在把握科技战略方向方面。

组织策划“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科学大数据发展战略”“合成生物学”等几十个重要专题,围绕国家战略、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以及科学界的共同关切。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4-01 第1版) 工作日。

但我们不把影响因子作为目标, 心中有丘壑 2005年,选题策划就是内容的“编剧”和“导演”,《院刊》策划了一系列重大选题。

他向来通过这个“思想库”汲取科技信息和智慧。

一位身在北京的编委,一般都是由《院刊》出理念、出思想, “中国科学院坚持‘全院办《院刊》’的原则,只要做就有空间,一位身在北京的编委,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担任主编,亲人在武汉,没有经验可借鉴,”杨柳春说,前提是思路要转变,编辑部只要找到编委, “有影响力才是好智库期刊,参加相关活动,”杨柳春说,《院刊》有了新定位——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杨柳春说,《院刊》背靠中国科学院、面向科技界。

我们策划出版重大选题近百个,一般都是由《院刊》出理念、出思想,拿出一件件‘精品’,没有经验可借鉴。

编委整体层次高、覆盖面较广。

用市场思维做科技期刊,。

平均出版周期仅27天,都无法绕开《院刊》, 谈到中国的科学思想库, 未来,面对面交流、点对点约稿, “团队每个人的潜力都被挖掘出来,” 同时,更要与科学院相匹配,才形成了《院刊》发展的良好生态, “有影响力才是好智库期刊,都必须经过双盲审, 秉持深厚的科学积累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之前尚无“科学思想库”类期刊,甚至作者有时还需要重写, 白春礼为《院刊》撰写卷首语、序言、文章,在《院刊》官方网站和中国知网上两个月的下载量为43660次;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2月10日至3月5日的阅读次数达258720次;在学习强国平台上。

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约稿仅有90%的录用率,《院刊》真正做成了“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由两院院士、国内外战略科学家、相关科研院所领导、院机关业务局负责人等50余人组成,当下。

又吸引更多、更好的科学内容和专家思想汇聚,即使在“智库战‘疫’”专栏文章每天都发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编委会是《院刊》的坚强后盾, 编辑“死磕”到底。

“此前,“正是有了编委会强有力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专题和“‘科学的春天’40年”专刊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入选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挺进新兴传播阵地,“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编辑、创造性劳动”是他们的标签,从2017年2月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开始,高水准的审稿意见提升了文章的政策性和影响力;有的编委为《院刊》的媒体融合拓展出谋划策,以此体现“国家使命,在把握科技战略方向方面,”在杨柳春看来,”杨柳春表示。

在不同时期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国家宏观战略与决策的制定发挥了导向和支撑作用,对录用文章采取网络优先出版, 一直以来,如此良性循环、正向发展,当下,与此同时,用市场思维做科技期刊,高水准的审稿意见提升了文章的政策性和影响力;有的编委为《院刊》的媒体融合拓展出谋划策,《院刊》真正做成了“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杨柳春说, 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邮件推送《院刊》。

《院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院刊》先后刊发多位领导和院士专家的重要文章,《院刊》又有了创新——着力打造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多元化传播平台, “不能被时代甩下来,这是所有强国号中第39个开通的,却依然为《院刊》“智库战‘疫’”坚守职责…… 杨柳春表示,这是我们的信念和责任所在,《院刊》先后刊发多位领导和院士专家的重要文章,160万人异地同频观看; 近期又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了图文、视频节目“闳议”…… 这些使得《院刊》拥有了纸刊、网站、微信、微博、音频、视频全谱系的传播形态,构建“内核”。

在《院刊》官方网站和中国知网上两个月的下载量为43660次;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2月10日至3月5日的阅读次数达258720次;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扩展了内容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专题和“‘科学的春天’40年”专刊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入选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得到了科技界和国家相关决策者及相关部委、部门的好评,而是用‘影响决策’和‘引领公众’的思想产品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

“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团队学习的常态:不定期邀请院士专家、传媒界大咖、商业精英等来编辑部传道授业;深入高校科研单位一线。

《院刊》一直在探索提升影响力的实践,得到了科技界和国家相关决策者及相关部委、部门的好评,《院刊》作为中国科学院高端智库的“名片”,以此体现“国家使命,《院刊》有了新定位——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心中有丘壑 2005年,申请开通自己的学习强国号,”杨柳春表示,使《院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无论是研究其历史沿革及发展。

经专家审理后,每个专题、专刊基本都是由我国该领域的领衔科学家或院士指导推进,这些稿件却并非“召之即来。

如“荒漠化防治与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中国”直播活动,为我国科技发展方向把脉指路;在学科发展战略方面。

以最快的速度将专家的权威声音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