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

未知 2019-11-28 10:40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

通过改变两个物体的间隙大小,物理学家已经可以灵活调整卡西米尔力为排斥力吸引力,用来创造一个无需外部能量驱动的最低势能平衡系统,这项技术将运用于纳米机械系统的制造和保障运行。

那么究竟什么是“卡西米尔效应”呢?这得从量子场论开始讲起了。

量子场论

如今的物理界将引力、电磁力等作用都用“”的概念来描述,而在牛顿时代却不是这样。牛顿的引力是超距作用的,他认为引力的变化会瞬间传递给任何距离的物体。如果太阳突然爆炸了,引力的变化就会在爆炸瞬间传递给地球,地球的轨道也将立刻做出改变。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华裔科学家想用来实现无摩擦轴承

引力波模型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则告诉我们,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可以超过光速,引力或任何其他作用也是如此。他在广义相对论中又对引力场做了准确描述,引力作用的传播本质上是“空间扭曲”的传播,也即“引力波”。引力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所以如果太阳爆炸,要等到8分20秒后(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花费的时间)我们才会看到太阳爆炸的场景,引力变化对地球的影响也才刚刚开始。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华裔科学家想用来实现无摩擦轴承

 

经典场论一般将场描述为空间或时间中每一点所赋予的物理量,这个定义基于连续的时间和空间,但量子理论显然不这么认为,时间和空间应该也是量子化的。经典场经过量子化后产生新的理论——量子场论,它陈述了各式各样的基本场(如电磁场)在空间中每个点处处被量子化的现象。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华裔科学家想用来实现无摩擦轴承

 

“正则”的说法,空间中每点的场其实是一个谐振子,量子化则意味着每点有一个量子谐振子。场的激发则对应到粒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因而空间中的每一点都具有一颗粒子所应该拥有的属性,如:自旋极化能量等等。

真空涨落

这样的理论图像会使真空也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从德国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可以推导出真空中存在“量子涨落”。看似空无一物的真空中,其实在不断生成无数“粒子-反粒子”的虚粒子对,粒子对借取能量而生成,又在短时间内湮灭归还了能量。由于持续的时间非常之短,粒子也“有借有还”,所以我们看到的宏观世界仍然是“能量守恒”的。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华裔科学家想用来实现无摩擦轴承

暴涨宇宙模型

1973年由美国教师爱德华·特莱恩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宇宙源自真空中的量子涨落”,本来宇宙是一片虚无,是量子涨落“借”来的能量产生了宇宙中的物质。德国物理学家帕斯夸尔·约尔旦也认为宇宙中恒星的质量对应着正能量,其引力势则对应负能量(这里负能量是因为引力势能使引力场中其他物体所具有的能量,相当于恒星把能量贡献出去了,所以算起来是“负”的),二者刚好大小相等、相消为零。提出过“宇宙暴涨理论”的美国物理学家阿兰·古斯,后来以比较令人信服的论据完善了特莱恩的推论。

卡西米尔效应

由此,我们知道了量子场论中的真空不再那么“空”了。真空其实也有能量,简谐振子的量子化过程,指出真空还存在有一个最低的能量值,称作零点能,这个最低能量是通过将空间中的所有的驻波能量加和计算得到的,因此此值并不为零。

量子场论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华裔科学家想用来实现无摩擦轴承

 

这时如果你放入两块金属板(或两块介电材料板),就会扰动真空中原有的驻波,形成新的能量分布。如果你将金属板挨得非常近(缝隙小到纳米级别),则金属板外侧的驻波集合将大于缝隙中的驻波集合,也即金属板内外产生能量差,导致真空涨落对板产生向内的压力,表现为两块金属板相互吸引,这就是卡西米尔效应。在纳米领域,卡西米尔也会导致常见的纳米颗粒团聚现象。

说完理论,谈点实验

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预测,如果将卡西米尔实验中的真空替换为流体环境,并将两块板之一换成比流体折射率低的材料,就能使两块板互相排斥,制造出排斥的卡西米尔力。

单纯的排斥力并不比单纯的吸引力更有用,不过要是能创造出可调的卡西米尔力,既可排斥也可吸引,那我们也许无需能量就能顶起一颗微粒。

201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亚历杭德罗·罗德里格斯教授与其同事提出了一款实现“卡西米尔平衡”的方案。首先需要一款流体,还要含有涂层的一款材料,并且从多种材料和拓扑结构方案中找到合适的组合,就能使流体中的卡西米尔力达到平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