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未知 2019-05-24 15:52
去年北京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召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光连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情况。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主持发布会。

张光连介绍,2018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约15%左右。北京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占全国1/3左右;已经运行、在建、拟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截至2018年底,北京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有69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主导和参与的占6项。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评价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2018年,北京市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制订配套文件,在运行机制、财政支持政策、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和资产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建设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关键技术平台,组建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支持科学家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其中,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由诺奖获得者等专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推进共建单位科研人员“双聘”、科研设备“共享”,已兼聘科研人员94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已正式引进10位PI和6位技术中心主任,公开遴选了首批56名脑科学中心“合作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探索推行经费管理“负面清单”制度,不设科目限制,推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

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安全、医药健康、量子信息等领域优势,主动做好配套服务,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服务航空发动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在京落地。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精尖创新中心,提升前沿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水平。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建设,在前沿新材料、碳基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一批关键共性、前瞻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

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集中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展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设顺利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可研报告已获批复,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和子午工程二期正在加快推进可研审批。5个首批开工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整建制搬迁入驻。

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布局建设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小米智慧产业基地等入驻,形成多元主体创新格局。加速东、西区联动,完善综合服务配套,推动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三期加快建设。

市自然科学基金是北京市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北京市基金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特色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北京将按照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统筹规划,做到基础研究有新布局;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做到高水平研究基地有新成效;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做到解决影响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新突破;落实好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做到在人才集聚培养上有新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力度,做到对高精尖产业发展有新支撑,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异成绩向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