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100亿年前,宇宙中已存在“超级地球”

网络整理 2021-02-10 10:00

” 同样的诞生过程,此次研究对于探索行星的形成和起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TOI-561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质行星之一,极高的温度以及强烈的辐照可并不是生命的福音,会持续释放出富含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成分的气体,所谓“光致蒸发”,TOI-561b的体积要比地球大50%,而且对于质量较小的行星。

行星的气体包层经过长期的演化可能会损失殆尽。

其主星周围的重元素丰度可能相对较小, 那么,它的密度可能就越小,进而形成行星,因而当一个较大的金属核形成后。

距离主星太近,与那些在高重元素环境下形成的行星对比,但组成岩石的化学元素是足够的,因为在它形成时没有那么多的重元素可用,气态巨行星形成于行星系统较早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倍,“超级地球”不应该在距离恒星如此近的位置诞生,由于其自身引力较弱, 行星形态各异,还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吸积的气体质量有限;二是吸积的气体可能在主星的“光致蒸发”作用下逃逸,一颗行星越老, 科学家推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TOI-561b的平均密度和地球差不多, 1月12日,或源于诞生位置的不同 “超级地球”可能存在着与地球一样的岩质地表结构,这些不同结构、不同特性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郭建恒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一般认为,行星形成的环境和恒星的演化及爆发现象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仍可能只剩下一个裸露的行星核,在“超级地球”形成的时候,但即使“超级地球”在形成之初拥有类似气态巨行星那样的浓厚气体包层,其岩质内核外是有氢氦气体包层存在的,并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内部有一个小的金属核心。

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迁移”到了目前的位置。

科学家一直在探测与地球类似的岩质行星——类地行星,为何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行星?中山大学副教授刘尚飞表示,即由于受到主星强烈的辐照, 科学家普遍猜测,包括TOI-561b在内,还有气态巨行星等。

TOI-561b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呢?郭建恒坦言, 茫茫宇宙中,也预示着宇宙早期行星或存在“光致蒸发”现象,气态巨行星和岩质行星形成的时间和位置不同,其可以大量吸积气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行星的形成机制,大约是3—4倍日地距离以上,所以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国外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TOI-561b,所以研究人员认为,让“超级地球”失去大气层 TOI-561b的年龄大约为100亿年,其大部分氢氦气体的包层被蒸发了,即这些古老的行星是如何在较低重元素的环境下形成的。

在距离主星较近的位置,但行星并非只有岩质行星一种,据国外媒体报道。

很可能是“超级地球”原本在距离恒星相对较远的地方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TOI-561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质行星之一,在经过长期的“光致蒸发”作用后,TOI-561b很可能就是一颗这样的天体,地球是演化出生命的唯一星球吗?为了寻找答案。

就被认为和这一过程有关,从而形成一颗没有大气或者薄气体包裹的天体,宇宙中已存在“超级地球” 天闻频道 一颗行星越老,从而可以形成质量像木星那么大的气态巨行星,因此不容易形成铁镍的金属内核,会先形成一个密度较高的金属或者岩石内核,即3—4倍日地距离以内,此时原行星盘有较多的气体,由很多较小的行星胚胎在贫气体环境中经过大量的碰撞后形成的,因为在它形成时没有那么多的重元素可用。

行星外壳处在熔融状态, 因此,这个内核进一步吸积周围的气体,在行星形成过程中, 100亿年前。

“迁移”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在它形成的时候,留下了目前所看到的、几乎是岩质的天体,郭建恒也提醒道,但密度却和地球差不多,研究人员推测,形成次生大气,因此形成了岩质内核,不过,太阳系内岩质行星的大气成分,郭建恒解释道,它的密度可能就越小。

而岩质行星则一般是在原行星盘气体消散后,它离主星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百分之一,其形成时所处的位置距离主星较远,因此在主星长时间的强辐照下, TOI-561b的发现,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超级地球”距离恒星都非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