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在下葬途中为何不落地?

未知 2021-05-12 10:15
棺材在下葬途中为何不落地?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礼记·曲礼下》
 
葬礼出现在原始社会,在那时人们的认知中,人是有灵魂的,因此即使人在去世以后,仍然可以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所以会举办葬礼,为亡人送行。葬礼的形式因为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所以也会有很多形式,在中国传统葬礼中,以土葬为主,一些少数民族还有水葬、天葬、悬棺葬的习俗。而在举行葬礼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礼节需要去遵守,代表对亡人的尊重,这些礼仪和规矩,逐渐成为丧礼被传承下来。在丧礼中,有一种说法令人疑惑,棺材在下葬途中为何不落地?其实并非迷信,有着科学依据。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成体系的丧事礼仪,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这句话中讲述了在友国出现灾难时,要施行凶礼,派使者去慰问,而在有死亡出现时,要有丧礼,以表示对亡人的尊敬。
 
那时的人们受封建思想影响,认为有阴间存在,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生存,而后辈举行葬礼为亡者送行,要表现出足够的尊敬,才能受到先祖在天之灵的保佑。而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周礼》中也提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足以说明长久以来,土葬是汉族文化中传承的丧葬形式,而一般墓地选择的地方,都要选择风水宝地,所以就需要抬棺到墓地。
 
从丧葬制度的出现,到今天已经有数千年。各个地方都有着极为特殊的丧葬习惯,虽然在大体流程和制式上相差不多,但在一些具体的丧葬礼节上会有一定的差距。而在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一种说法,在出殡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抬棺人都不能让棺材落地。
 
其实这和古代的一些丧葬礼仪传承有关,自古以来就有着“落地为坟”的说法。只要棺材在出殡过程中落地,这个地方就要成为最终的墓地选址,即使提前选好了墓址,也要更改到这个地方。因为那时的人们认为,不论是什么意外导致棺材落地,都是棺材中去世的人用魂魄在操纵,死者认为这里适合自己下葬,才会让棺材落地。但放在现在来看,这种说法的迷信意义太强。
 
而且,如果把棺材强制再抬到之前选好的风水宝地,可能会让去世的人不高兴,从而产生怨气,死去的尸体可能会变成凶尸复活,给活着的人带来很多无妄之灾。随着时间变迁,如今土葬也越来越少,土地资源的紧张,已经让火葬成为主流。
 
按照现在科学的解释来看,棺材如果落地,最好不要再抬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人死后,已经没有意识,肢体变得僵硬,相比起抬活人来说会重很多,而且一般棺木都采用实木,木质厚实,因此重量也大,即使几个成年人抬着棺材长时间走路也很吃力,下葬的地方一般在山上,此时会更加消耗体力。棺材如果落地,在经过大量体力消耗后,人们总会想休息,在抬着棺材时一直在憋着一口气使劲,一旦中间歇了,没了这口心气,很可能再抬不动沉重的棺材,此时肌肉已经从高度紧绷的状态放松,很难短时间再恢复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让棺材抬不稳,再次出现棺材落地的状况,从礼节上来说,人死后还要经历三番五次的折腾,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所以还是要一口气抬到要下葬的地方。
 
除此之外,丧礼还有很多要求。比如一般家庭都会提前给老人备好棺材,放在家中。有人去世之后家中要搭棚办事,同时请来乐队,演奏丧曲。之后家里的子女晚辈还要亲自上门去报丧,之后各地亲友前来奔丧。所有聚在灵堂前守灵,或者由晚辈轮流守护。这些过程中都要穿着孝服进行。出殡时要撒纸钱开道,一路撒到墓前,之后家中的人还要一直戴孝,以示怀念。之后还要在每逢七天进行祭拜和扫墓,这些被称为“做七”,在完成七七四十九天的丧礼后,整个丧葬才算是正式结束。现代城市中,因为条件不允许,很多丧葬制度也开始精简,但是丧礼还是一直存在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