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裕焜:宽厚仁义的奠基寨主——晁盖

未知 2021-06-23 09:39

齐裕焜:宽厚仁义的奠基寨主——晁盖


晁盖是梁山泊事业的奠基人,但却不在一百〇八好汉中。应该如何评价晁盖,特别是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

一、对梁山泊的贡献

晁盖是个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赉助他起身”“江湖上都闻他名字”。

正因为他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威望,要劫取生辰纲这样危险机密的事,和他素不相识的刘唐来找他:“他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如今我有一套富贵来与他说知,因此而来。”

另一个也和他从未谋面的公孙胜,也因为他“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因此来给他送十万贯金珠宝贝,“作进见之礼”。几位好汉在晁盖义气的召唤下“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开始的鲁智深和林冲故事都是个人反抗,而“智取生辰纲”则揭开了有组织的集团与朝廷官府对抗的序幕。正如第十三回回末“煞尾”诗所标明:“直使得东溪村里,聚三四筹好汉英雄;郓城县中,寻十万贯金珠宝贝。正是天上罡星来聚会,人间地煞得相逢。”

“智取生辰纲”后,晁盖等七人上了梁山。但是王伦拒绝接纳他们,引起林冲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杀了王伦,“梁山泊义士尊晁盖”,晁盖成为寨主。从此根本改变了梁山泊的面貌。

王伦创立了梁山泊,有开创之功,但是如林冲所说,王伦“嫉贤妒能,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王伦当寨主的梁山泊只是聚集了七八百个小喽啰打家劫舍的草寇。晁盖带来了十万钱财,如此巨大的投入,使山寨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可以扩大规模,改善生活条件,增添武器装备。

原来王伦是个不会武功的秀才,他手下的杜迁、宋万本事低微,而晁盖上山后有了杰出的军师智多星吴用,有了能呼风唤雨的法师公孙胜,有了水上豪杰阮氏三兄弟,有善于步战的刘唐,加上武艺高强,原来被压抑的林冲,这样就有文有武,战斗力空前强大。

王伦心胸狭窄,内部不够团结。林冲因见王伦“心术不定,难以过活”所以没有去接妻子。现在“见晁盖作事宽洪,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就准备接妻子上山,虽然他妻子已被高衙内逼迫成亲,自缢而亡。但从林冲心情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梁山泊是空前团结起来了。

梁山泊结束了打家劫舍的草寇阶段,进入了成长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割据一方,反抗朝廷的根据地,在江湖上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们羡慕向往的乐土,是他们伸张正义,实现人生抱负的希望所在。

晁盖当寨主后,他高举侠义的大旗,“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他一方面收拾房屋,安顿众人老小,“取出打劫得的生辰纲金珠宝贝,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啰。另一方面,“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枪刀弓箭,衣甲头盔,准备迎敌官军”。接着就全歼了济州团练黄安来围剿的两千人马,活捉了黄安,打了第一个胜仗。

晁盖领导的梁山义军,不是盗匪,而是仁义之师。他宣布:“我等今以后不许伤害于人。……我梁山泊久行仁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

江州劫法场时,李逵乱砍乱杀,晁盖大喊:“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当杨雄、石秀投奔梁山,说到时迁在祝家店偷吃店里的报晓鸡而引起的争闹和祝家庄对梁山泊的敌视和辱骂。

晁盖大怒,要杀杨雄、石秀。他说:“俺梁山泊好汉,自从火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锐气。新旧上山的弟兄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厮首级去那里号令,便起军马去,就洗荡了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第四十七回)

虽然从大局考虑,这样做未免过于严苛,但说明在晁盖领导下确实是仁义之师,并非盗匪。

正因为晁盖高举侠义的大旗,所以“近来山寨十分兴旺,感得四方豪杰望风而来。”队伍迅速壮大,到江州劫法场,宋江上山时,梁山泊已聚了四十位好汉。到晁盖去世时,已有八十八位好汉。

晁盖对梁山泊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二、晁盖与宋江

晁盖为什么不在天罡地煞一百〇八人之中?让我们回顾一下晁盖在水浒故事流变过程中的变化。在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有铁天王晁盖,其赞语是:“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毗沙天人,即大梵天王,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的三大神之一,佛教产生后被吸收为护法神。这几句赞语的意思是:他的地位有如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大梵天王,世人供奉他尊贵的紫金法身。他是顽铁铸就的铁塔天王,经历了烈火洪炉的烧炼。

虽然晁盖是三十六人之一,而且地位很高,但还是以宋江为首,称为《宋江三十六赞》。

《大宋宣和遗事》晁盖与吴加亮等共八人劫了生辰纲,官府破案后,宋江去通风报信,县里去晁家庄抓人,晁盖等已星夜逃走,就把晁太公抓走。“行至途中,遇着一个大汉,手使大刀,自称铁天王,把晁太公抢去”。

晁盖八人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晁盖为报恩,派刘唐送金钗给宋江。宋江杀惜后,得玄女授天书,他就带了九人上山,这时晁盖已死,众人推宋江为首。

《大宋宣和遗事》里三十六人中有晁盖,但没有宋江,“天书”明白交代“以宋江为帅”来率领这三十六人。晁盖中途牺牲,聚义时实际上只有三十五人,加上宋江才凑足三十六人之数,这在情节交代上是个漏洞。

由于以上这些情况,《水浒传》作者不把晃盖算在一百〇八人之中,从艺术上说是可取的,是作者对成书过程中各种资料正确取舍的结果,弥补了以往传说中的漏洞,符合中国小说大团圆的惯例。

否则,在英雄排座次时,只有一百〇七人,还有一个是“死魂灵”,怎么办呢?而且,从历史记载到说话、戏曲领域流传的水浒故事,都是以宋江为首,他是义军的领袖。晁盖曾是梁山泊头领,但他必须先死,不在天罡地煞中,这样最终才能是宋江领导的梁山泊。

晁盖耿直豪爽,重情重义,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但是他颇有名望而并无实际本事。在“智取生辰纲”中,由于他的号召力,众人聚集在他周围,但是行动的策划和指挥都靠吴用,因此是“吴用智取生辰纲”;干了这样惊动朝廷的大事,他没有考虑如何善后,宋江来报信,他手足无措,又是吴用谋划投奔梁山泊。

上山后,他没有考虑山寨的前途,只满足于眼前的“快活”;他没有策划指挥能力,重要行动全凭吴用出谋划策,组织实施。

梁山泊先后三位寨主,王伦有草创之功,但心胸狭窄,没有号召力,只是打家劫舍的草头王;晁盖虽为寨主,但没有政治眼光和智谋,大小事情都由宋江、吴用决定,形同傀儡;宋江足智多谋,善于组织领导,使山寨事业达到顶峰。写王伦、晁盖都是为宋江的登台作铺垫,以说明宋江是梁山最理想的领袖人物。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晁、宋之间是义重如山,还是夺权斗争?认为晁盖与宋江是“路线斗争”、争权斗争的意见占主导地位。

我认为歌颂江湖义气是《水浒传》的基调。当初,宋江“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救了晁盖;后来,晃盖不避凶险,劫法场救了宋江。他们是生死不渝的朋友。到了宋江上山,晁、宋并存的时候,晁盖与宋江之间果真存在着“路线斗争”吗?

的确,晁盖没有象宋江那样,说过许多要求招安的话,但是作品里写的晁盖也并没有提出过夺取政权的要求。梁山泊上的聚义厅是王伦时代的“遗产”,而且清风山,桃花山等都称聚义厅,并非晁盖的独创,说不上是他革命路线的“标志”。

宋江对被俘军官,总是用“暂居水泊”“专等招安”之类的话来劝降,晃盖在旁,并没有持异议(如第五十五回宋江、彭屺劝凌统投降,第五十六回宋江劝徐宁入伙等);李逵提出“晁盖哥哥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做小宋皇帝”被戴宗呵斥了一顿,而晁盖也没有丝毫支持李逵的表示。

晁盖自己说上梁山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逃灾避难”;他宣布的政治主张,不过是“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与宋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晁盖的路线本来就含糊不清,谈不上和宋江有“路线分歧”。在晁盖死后,作者对晁、宋之间的义气,还是非常细心地予以照顾,没有半点马虎和草率。如宋江受招安,准备征辽之前,特意写宋江要回梁山泊安顿晁天王的灵位,祭祀晁盖在天之灵,说明宋江念念不忘晁盖的“恩义”,晁盖虽然已死,但作者写晁盖阴魂“显灵”,或救宋江性命,或助宋江成功,强调晁盖对宋江的“友爱”,没有写晁盖“显圣”,谴责宋江背叛。

在晁盖与宋江并存时期,重大行动都是宋江、吴用策划实施;江湖好汉大多是仰慕宋江而奔上梁山;原来在山上的头领都听从宋江号令,包括与晁盖最亲近的吴用,也成为宋江的心腹。晁盖实际上成为名誉头领,没有实权。

有人认为这是宋江搞阴谋,“架空晁盖”。我认为晁盖不是宋江的对立面,而是宋江的陪衬。作者是把宋江塑造成忠义双全的义军领袖,他没有也不会把宋江塑造成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

那么晁盖和宋江没有差别吗?没有矛盾吗?晁盖象征江湖义气,宋江代表臣子忠义,用忠义代替侠义,竖起“替天行道”的旗帜。作者着力把宋江塑造成忠义英雄,认为受招安,为皇帝去扫除外夷和内寇是值得肯定的,宋江比晁盖更合适当梁山泊领袖,因此,他隆重地写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晁盖见众人都只听从宋江的号令;每次重大行动宋江都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由,没让自己指挥。对自己成为傀儡,晁盖并不甘心,所以打曾头市非要亲自出马。

最表现晁盖对宋江不满的是他的遗嘱:“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确实说明晁盖不想让宋江为山寨之主,但晁盖难道不知道宋江已牢牢地控制了山寨,还叫他当遗嘱的执行人,不是很可笑吗?也许只是晁盖对宋江不满故意在众人面前发泄一下吧。

我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宋江在梁山的崇高威信,他当头领是众望所归。所以,虽然晁盖有遗嘱,但他一去世,林冲、吴用等人就不顾晁盖的遗言,推举宋江当寨主;当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后,众人还是一定要宋江当头领。

其次,是作品叙事的需要。有晁盖这个遗嘱,才能勾连卢俊义、董平、张清的故事,从第六十一回到七十回,整整十回,凑齐一百〇八将。

《水浒传》用这种叙事方法把小本的水浒故事整合起来,把一百〇八条好汉都送上梁山。就像要把一些分散在各山头的好汉聚集到梁山泊,就让宋江、李逵亲自去接父亲、母亲,而不像其他头领那样让小喽啰去接家属。这正是《水浒传》结构不够严密,不够合理的表现。

我对晁盖、宋江关系的解释,与主流看法不一致,期待引起读者的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