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跋扈的郭皇后:一记耳光的代价

未知 2021-07-26 16:27

嚣张跋扈的郭皇后:一记耳光的代价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虽然任性,但始终渴望被爱。然而宋仁宗对她,误会远多于爱,最终酿成了废后风波和皇后之死的悲剧。

中国古代留名的女性寥寥,郭皇后算一个。她叫“郭清悟”,一个有佛门气息的名字。

没错,“清悟”是她离开皇后宝座,遁入空门的法号。

郭皇后为什么会遁入空门呢?她和宋仁宗之间,究竟有什么误会呢?为什么宋仁宗执意要废掉她?她为何在皈依佛门之后不久,又突然死去了?

任性直女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结发妻子,但并非首选配偶。

天圣二年(1024),在太后刘娥主持下,宋仁宗(时年十四岁)首次选皇后。

起初,他看上了高官王蒙正之女。可是,刘太后坚决反对,理由是这位王氏姑娘太过妖艳,比较“费油”,搞不好会把宋仁宗累死。

可没多久,这位“费油”的王氏姑娘,居然被刘太后许配给了娘家侄子刘从德,从后妃候选人变成了皇亲国戚。

刘从德是谁?他就是刘太后前夫刘美(龚美)的儿子。龚美在最穷困的时候,把刘娥卖了换钱。后来,刘娥发达了,龚美居然舔着脸“吃回头草”,跟刘娥结成了兄妹关系。

这种人品没底线的老爹及其儿子,宋仁宗压根看不起。可正是刘太后横刀夺爱,不但让宋仁宗的初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还把宋仁宗喜欢的女孩嫁到这样烂的家庭。这位少年天子能不郁闷吗?

这件事,给宋仁宗的情感世界打上了三道阴影。

——自己得不到的,别人得到了也别想好过。

几年后,王蒙正跟老爹的婢女私通,有了私生子。提上裤子后,他担心这私生子跳出来分自己家产,便说啥都不承认孩子的名分。婢女怒了,就把丑闻捅到了官府。

当时,刘太后已死,宋仁宗亲政,下令彻查。结果,王蒙正发配岭南。宋仁宗传旨,禁止王氏姑娘以皇亲国戚身份出入皇宫,子孙永不得与皇族联姻。

——凡是刘太后力挺的,就是自己不感兴趣的。

对于宋仁宗来说,这是一种泄愤,但郭皇后的悲情命运从这一刻就种下了。

——不得不勉强接受一次次的政治婚姻。

宋仁宗一辈子就两任皇后。虽然性格迥异,风评不同,但郭皇后是刘太后一手安排的,曹皇后是大臣们一手推荐的,宋仁宗只能勉强接受,并不可心。

不过,刘从德娶了王氏姑娘没几年,就去世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里,王氏姑娘就被打上了克夫的标签,坐实了祸水的预言。

情窦初开没开成,宋仁宗一肚子火。很快,刘太后给她推荐了郭氏姑娘。她是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这个地方位于代北,民风彪悍、地势险要,是中原与草原之间的交通咽喉,也是北宋对抗契丹的前沿阵地。

从入宫后的表现来看,郭氏姑娘比较任性,但为什么刘太后执意要推荐她当皇后呢?可能出于三个目的:拉拢代北望族,稳定北部边疆;利用郭氏姑娘的任性,便于自己操控;让宋仁宗远离女色,把更多的爱投放到学习上。

显然,这既是一桩包办婚姻,也是一桩政治婚姻。刘太后的安排用心良苦,宋仁宗只好顺从。天圣二年(1024)十一月二十一日,郭氏姑娘正式成为大宋皇后。

作为皇帝,连选老婆都身不由己,宋仁宗很不舒服。于是,他对郭皇后执行“三不”政策:不热,不惹,不碰。

在这种情况下,郭皇后该怎么办呢?

郭皇后有优势:她是六宫之主,她有太后撑腰,她是名门之后,长得也不难看。她最缺乏的,是跟丈夫的沟通,寻找共同语言,培养共同志趣,从而凝聚感情。

结婚的时候,由于嫔妃很少,郭皇后有大把机会接近宋仁宗。如果能好好沟通,消除误会,两个年轻人是可以玩到一块儿去的。

防范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性接触,是妻子的本能和权利。只是在帝王家庭,妻子的这项权利非但不存在,反而被视为恶行,甚至列入“七出”,也就是丈夫休妻的七种重大罪名。

因此,不争宠、不干政,做个安静的小女人,应当是郭皇后主持后宫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尽管有些道德自虐,但只要守得住,没人能把她拉下皇后宝座。

遗憾的是,她把这些优势都浪费了,那些道德准则也没守住。

郭皇后仗着皇太后撑腰,安插眼线全方位监控。一旦收到宋仁宗在某个嫔妃寝宫过夜的线报,她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搅局。

每次都能抓到现行,每次都搞得宋仁宗兴致全无,每次都让宋仁宗跪在刘太后面前听训话。郭皇后似乎很享受宋仁宗挨训的状态。久而久之,她给宋仁宗留下的印象,不是贤惠的妻子,而是“爱打小报告的醋坛子”。

郭皇后这么做,很合刘太后的心意。刘太后是不太愿意宋仁宗年纪轻轻就沉溺女色,从而荒废学业和国家大事的。在戒色的问题上,刘太后和郭皇后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从而结成了战略联盟。

宋仁宗正值青春年少,精力过剩,面对宫里的美女们,既想放纵自己,又怕太后责骂,只好把怨气都撒在郭皇后身上。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不搭理郭皇后,不用再顾忌太后的感受了。于是,郭皇后更加寂寞难耐、醋意大发。

她一定要搞事情,一是为了发泄,二是为了压制那些受宠的妃子。后宫里,尚美人和杨美人样貌端庄,讨宋仁宗欢心。郭皇后经常主动找茬,动辄破口大骂。当然,这些事宋仁宗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见,也懒得管。

一次,宋仁宗在尚美人寝宫闲聊。郭皇后得到线报,来抓现行,恰好听到尚美人向宋仁宗吐槽郭皇后对她的欺压。于是,她不顾皇后体面,不管皇帝在场,指着尚美人破口大骂。尚美人仗着有皇帝撑腰,便鼓起勇气对骂起来。

骂着骂着,郭皇后脑子一热,便要伸手去扇尚美人的耳光。宋仁宗见状,赶紧站出来劝架。尚美人十分乖巧地躲在了宋仁宗身后。结果,宋仁宗这么一挡,脖子上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郭皇后的手指甲可能比较长,还顺带把宋仁宗脖子挠出了血印子。

此前,宋仁宗虽然不满刘太后包办婚姻,不满大臣们结党营私,但从没挨过巴掌。摸着脖颈上火辣辣的伤痕,他真的怒了。

他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拂袖离去。只留下呆若木鸡的郭皇后,以及窃喜的尚美人。

这段故事,《宋史·后妃传上》是有记载的。

尽管郭皇后是失手误伤,但她的任性和骄横,让好运气瞬间刹车。这真是一记昂贵的耳光,害人害己。

废后风波

宋仁宗挨耳光的消息,很快就传出宫外,上了“热搜”。

以郭皇后的小姐脾气,得罪过的人,不止包括尚美人、杨美人,宰相吕夷简也在其列。

吕夷简善于揣摩上意,早就发觉宋仁宗夫妻感情不睦,有废皇后的念头。他感到,耳光事件虽是误伤,但应该就是个契机。

在他的指使下,谏官范讽进言:“后立九年,无子,当废。”(《续资治通鉴长编》)吕夷简当场附和。担任内副都知的宦官阎文应还劝宋仁宗把伤痕亮给大家看。没有生孩子,挠伤宋仁宗,这两个硬伤,让废掉皇后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皇后乃一国之母,废后不光是皇帝家事,更关乎皇家体面。何况郭皇后是刘太后亲自选定的,如果贸然废掉,岂不打了刘太后的脸?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坚决反对废后,毕竟这是宫廷负面新闻,搞大了很丢脸。因此,宋仁宗虽然在气头上,却也拿不定主意。

几经思虑,宋仁宗还是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决定废后。为了阻止谏官继续进言,动摇皇帝废后的决心,吕夷简下令各衙门不得接受谏官奏章。于是,范仲淹、孔道辅、蒋堂、段少连等谏官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宋仁宗拒绝接见,几位谏官就一直跪在殿外,直至宋仁宗派吕夷简出来。范仲淹等人辩得唾沫星子横飞,也没能说服吕夷简收回成命。

第二天,就在范仲淹等人准备利用早朝的机会,继续与吕夷简争辩之际,朝廷发来了诏书。范仲淹等人或贬官、或受罚,无一幸免。至此,再也没人对废后说“不”了。

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宋仁宗颁旨,以皇后“无子”为由,正式废掉郭皇后。不过,他给郭皇后安排了个清静的地方——长宁宫。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

废后风波,源于帝后夫妻感情恶化,导火线是耳光事件。不过,要论责任划分,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宋仁宗也有不小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郭皇后固然骄妒和争宠,对宋仁宗管过头了,但刘太后一死,宋仁宗便放飞自我,拼命宠爱尚美人、杨美人,纵欲过度。因此,郭皇后即便没了太后这个靠山,也非要跳出来闹,一方面是为了争宠,另一方面也是心疼丈夫。

尚美人和杨美人“掏空”宋仁宗,是为了升职和怀上龙子。可是,郭皇后已经不需要升职。她很清楚,自己的一切都得益于丈夫必须活着,年纪轻轻的,可不想当寡妇。因此,她把宋仁宗身体垮掉的责任,都推给了尚美人、杨美人。

宋仁宗纵欲的问题,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非议。谏官石介在写给宰相王曾的书信中提到,坊间有很多流言蜚语,说皇帝沉溺女色,没日没夜,万一把身体搞垮了,眼下皇储还空缺,国家不就要出乱子了?

景祐元年(1034)八月,宋仁宗迫于压力,再次颁诏。把郭皇后、尚美人、杨美人放在一起来数落。郭皇后出居瑶华宫,尚美人出居洞真宫,杨美人别宅安置。十月,又给了郭皇后“金庭教主、冲静元师”的法号。

不管怎样不舍,宋仁宗也不得不送走尚美人、杨美人;不管怎样抱怨,宋仁宗也得顾及郭皇后的体面。因为,废后的体面,事关他的面子。

皇帝棋局

宋仁宗亲政后,工作千头万绪,但主线只有一条:消除刘太后的政治影响。为此,他做了几件事:

——打击皇亲国戚。明道二年(1033)四月,将同平章事钱惟演、工部郎中马季良贬到外地。这两人都是刘太后的铁杆,钱惟演的妹妹是刘美的老婆,马季良的老婆是刘美的女儿。

——起用被贬官员。召回因主张太后还政而被贬的官员,比如刘涣、范仲淹、宋绶、刘随,提拔重用。给寇准、杨亿等跟刘娥对着干而被贬的重臣平反昭雪,加官进爵给谥号。

——更换决策层。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刘太后去世后没几天,宋仁宗召见宰相吕夷简,讨论人事问题,商定罢免参知政事陈尧佐、晏殊,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范雍、赵稹等刘太后当年重用的高官。可当颁旨时,罢免名单又加了一个人:吕夷简。

怎么连他也被罢免了呢?

那天,宋仁宗跟吕夷简讨论完人事议题后,回到后宫,把这事告诉了郭皇后。没想到,郭皇后语出惊人:“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宋史·吕夷简传》)

郭皇后,就是这样的率直。

刘太后在世时,吕夷简也阿谀逢迎,但善于伪装,公开场合刻意保持距离。同僚们看透不说透。毕竟,吕夷简是宰相,位高权重,门生党羽遍天下,实在惹不起。

郭皇后初生牛犊,不管不顾,直接点破了这层窗户纸。

宋仁宗当然晓得吕夷简是什么德行,也考虑过换掉他。不过,这需要时机,需要有人冲在前面,替他担责和背书。没想到,郭皇后“自告奋勇”当了马前卒。就这样,吕夷简也成了清洗对象,被降职了。

吕夷简或许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伪装得那么好,那么能演,为什么也被归入太后同党,遭到贬斥了呢?

郭皇后进言的事,被宦官阎文应捅给了吕夷简。从此,吕夷简跟郭皇后结了梁子。而傻呵呵的郭皇后对此一无所知。

吕夷简毕竟是技术官僚,业务能力很强。宋仁宗把他罢免后,对替代者并不满意,只好又让他官复原职。于是,回到宰相大位的吕夷简,就处心积虑地找郭皇后的茬了。

作为刘太后亲自选拔的皇后,郭皇后当然也是刘太后的政治遗产。宋宋仁宗志在摆脱刘太后的魅影,为自己掌权重新布局,郭皇后被废是迟早的事。

郭皇后被废,影响还是蛮大的。

首先,刘太后在后宫的政治影响基本肃清。

废后事件,是北宋朝廷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也是宋仁宗长期情感压抑的一次爆发,是扩张皇权的必要步骤。

刘太后在世时,对宋仁宗进行了政治上的压抑和生活上的管束,宋仁宗虽有不满,但囿于孝道和亲情,只能隐忍不发。

待太后去世,宋仁宗获悉自己的身世后,不满情绪爆发,郭皇后不幸点着了导火索。

宋仁宗废掉郭皇后,与其说是夫妻反目,不如说是对刘太后政治影响的清算,以及追求宋仁宗“一人尊疆”的努力。

其次,保守派巩固了基本盘。

刘太后垂帘时期,大权在握,百官俯首听命,政治氛围趋向保守,许多高官墨守成规、少言寡语,不敢担责。吕夷简长期担任宰相,坚决执行刘太后的执政思路,萧规曹随,以静制动。废后事件意味着吕夷简的胜利,巩固了保守派阵营。

再次,树立了宋仁宗亲政后的皇帝权威。

宋仁宗亲政后,力求打破刘太后垂帘时期的“超稳定”局面,树立自己的个人威望。不管什么事,谁反对自己,就收拾谁。范仲淹等人恰恰触了这个霉头,被纷纷贬官外放。

不过,这种薄惩都是暂时的。当曹皇后上位,宋仁宗确立对朝政的有效控制后,就把范仲淹等人紧急召回,委以重任了。当然,经过这次与吕夷简等保守派阵营的交锋,范仲淹的革新派形象算是初步树立了。

最后,强化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北宋时期,皇帝家事并不只是家事。废后事件演变为士大夫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甚至引发了宰相集团和台谏集团的政治斗争。其结果是,宋仁宗虽然成功废后,但在大臣们的坚持下,尚美人、杨美人也被赶出了后宫。很显然,北宋的皇权受到了多种力量制约。

宋仁宗用人,是掺着用。保守派和革新派同朝为官,轮流坐庄,互相制约,既强化了君主专制,也遏制了朋党倾轧。士大夫发言的机会同步增加,增强了对君主专制的制衡,减少了决策一言堂带来的风险。这或许也是北宋文官政治的突出特色。

暴毙之谜

郭皇后被废之后,虽说皇后的身份没了,但出居瑶华宫,生活待遇还不错,起码衣食无忧。不过,郭皇后还是觉得,当“净妃”的日子太过清静,她很不适应。

不太适应的还有宋仁宗。毕竟他和郭皇后曾经两小无猜,一起玩耍了几年,虽说感情破裂了,但每每思念过去的岁月,还是感慨良多。

于是,宋仁宗派人去看望郭皇后,“并赐以乐府,郭氏和答之,辞甚怆惋”(《宋史·后妃传》)。两人通过乐府诗,一唱一和,有破镜重圆的意味。

郭皇后声泪俱下,宋仁宗当即心软,秘密下令召她回宫。

这个时候,郭皇后误判了形势,以为宋仁宗让步服软了,竟然甩出了回宫的条件:必须百官立班上册。这就意味着要恢复她的皇后名号。问题在于,宋仁宗废后不久,就续弦了曹皇后。六宫早已易主,郭皇后的这个条件根本办不到。

就这样,郭皇后失去了回归后宫的最后机会。

最怕郭皇后回宫的,是吕夷简和阎文应。一旦郭皇后同意不再争取名分,就可能回宫,接下来就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们,以图报复。吕夷简、阎文应决定,先下手为强。

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郭皇后身患小病。宋仁宗派阎文应带着御医前去诊治。几天后,郭皇后突然死亡,年仅二十四岁。

种种迹象表明,阎文应很可能在药汤里下了毒,但没有确凿证据。在谏官弹劾下,宋仁宗只好把阎文应赶出后宫。

没有杀他,一是没有实锤,二是担心惹出大案,后患无穷,毕竟宋仁宗刚亲政不久,不想惹乱子。

而郭皇后之死也成了历史之谜。

郭皇后死后,终于恢复了皇后名号,但没有谥号,没有在太庙举行悼念仪式,只是葬在了宋仁宗未来的陵墓永昭陵旁边。

清悟,清悟,一记耳光,没有清,也没有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