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袍加身第一人,明明只想做君子

未知 2021-08-15 16:13

历史上黄袍加身第一人,明明只想做君子


说起来,封建王朝的更迭与唱大戏差不多,一台戏唱完退场后,另一台立即入场,紧锣密鼓地唱上一段。公元八世纪,黄巢这位票友上台一搅,唐朝没了戏唱,五代十国立即登场,崭新的剧目上演,唐朝成了过去式。

不同于唐朝这个“独角戏”,五代十国这场大戏中出现的角色极多,后汉就是其中之一。

每逢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原的戏台上就会出现“黄袍加身”的戏码,刘知远与后世的赵匡胤一样,都是这一戏码的直接受益者。在部下的支持下,刘知远换上了龙袍,打下了开封,自立为帝,开创汉统。当然,为了与汉朝做出区别,后世通常会将此汉称作后汉。自古以来,撺掇上司穿龙袍的,没有几个安分守己的家伙,刘知远的部下郭威就是个中典型。

刘知远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离不开手下这群老哥们的帮扶,郭威手握重兵,是刘知远麾下的得力干将。在刘知远抢地盘时,郭威建功无数,可以说他就是后汉王朝的缔造者。按理说,像这样有能力的大将,不但要受到嘉奖,还要受到重视。随着后汉王朝逐渐稳定,刘知远犯了皇帝的通病,那就是疑神疑鬼。

与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刘知远逐渐开始觉得,身边有一群喜欢撺掇上级“黄袍加身”的武将不是什么好事,打算搞一出“兔死狗烹”,将这些老功臣一网打尽,免得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他们身上。郭威因战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他自然在隐帝的名单内,且名列前茅。不过,由于刘知远在动手之前,就已油尽灯枯,所以还没等他开始进行清洗,就一命呜呼了。

刘知远驾崩后,其子汉隐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准备完成“兔死狗烹”的壮举,彻底扫清这些有功之臣,巩固集权。

千算万算,隐帝算不到郭威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前朝皇帝诛杀功臣的掌故给了他历史教训,所以他早就开始对皇帝设下防备。当自己安插在隐帝身边的探子传来消息,称隐帝即将动手时,郭威从容不迫,立马带着自己的部下举兵谋反。

郭威是个聪明人,造反这种事,向来为天下人所不齿。所以,从他决定与隐帝做对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想要成事,就必须多拉一些垫背,再找些名正言顺的理由,获取造反篡位的合法性。

于是,郭威命人伪造了诏书,称皇上要屠杀功臣,把手握兵权的后汉将军们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当时,隐帝的动作已引起了众将的警觉,所以郭威伪造的诏书并没有引起怀疑,每个将军都相信刘知远要杀掉自己。于是,大部分将军带兵投靠了郭威,那些仍效命于隐帝的将军也抱着观望的态度,不再为皇帝卖命。

一时间,局势变得风声鹤唳,隐帝失去了人心,处境岌岌可危。紧接着,七里坡战役爆发。在郭威的主持下,其麾下将士高举反旗,讨伐刘知远。为了抵抗郭威,隐帝派出了全部兵力,在七里坡与叛军决一死战。由于当时的文武百官都受到郭威的挑唆,对后汉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离心力,隐帝为了巩固人心,不得不御驾亲征。

对于郭威而言,隐帝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刘知远死后,隐帝子承父业,他哪里经历过战争?于是,郭威的军队一鼓作气解决了正规军,还杀掉了御驾亲征的隐帝。打了胜仗的郭威,长驱直入,带着自己的部下进驻开封。在郭威的威逼之下,太后将郭威封为监国,打理朝中军国大政。

虽说当时郭威请太后垂帘听政主持局面,还拥立了刘知远的子嗣登基,但这些都只是郭威拿来蛊惑人心的傀儡罢了。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在封建王朝十分管用,郭威距离皇帝只差一个虚名罢了。

时机成熟后,郭威打着抵抗契丹的幌子,率兵北上。在出征的过程中,郭威的部下顺理成章地拥立郭威为帝,“黄袍加身”的戏码再度重演。成了皇帝之后的郭威,大摇大摆地来到汴京,改国号为周,当起了皇帝。随着郭威的崛起,后汉彻底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郭威做梦都没想到,后周最后也难逃被篡夺的命运,“黄袍加身”的戏他郭威能演,赵匡胤同样能演。继后汉、后周之后,赵匡胤的北宋崛起,总算是终结了五代十国这段荒唐岁月。

话说,郭威死后葬于嵩陵。嵩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南约500米处。陵地北高南低,东西各有一道小土岭,陵墓两侧各有一条沟。冢高约9米,周长103米,保存较好。据有位诗人谒嵩陵后曾题诗曰:

“荆棘丛生旧衣甲,夕阳残照衮龙袍。
朔意正浓天肃静,铁骑纵横成麦苗。”

大概当时正值秋冬的傍晚,诗人看到处在麦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满荆棘野草,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落而苍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