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铁粉是个僧人,追随半生不离不弃

未知 2021-09-24 11:15

苏轼的铁粉是个僧人,追随半生不离不弃


苏轼的铁粉是个僧人,追随半生不离不弃,被勒令还俗,不是佛印!北宋最狂热追星族,苏轼贬到哪,他就跟到哪,结果被开除僧籍!

在北宋,苏轼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不仅能文善诗,还痴迷美食,并且朋友遍天下。苏轼的朋友中,不仅有尘世中的俗人,还有山野逸士、出家之人。佛门中,苏轼最为人熟识的朋友,就是以诙谐著称的佛印和尚了。两人之间的交往,在诸种传说的推波助澜下,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资。其实,苏轼佛门中最铁的朋友并非佛印,而是一个释名道潜的诗僧。

道潜本姓何,字参寥,於潜(今属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浮村人。何参寥天生就有做和尚的潜质,史称其“幼不茹荤”,从小就不沾荤腥,“以童子诵《法华经》”,遂剃度为僧。道潜虽然身入佛门,其才华并未遁空,内外典无所不读,能文章,尤喜诗,因而,在北宋诗坛也小有诗名。

道潜与北宋诗坛的交集,最初是始于秦观。熙宁四年(1071年),34岁的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正在杭州智果诗出家修行的道潜,慕名造访苏轼。28岁的道潜与34岁的苏轼,一见如故。这种以文会友式的交往,在那时是很普遍的社交形式。

当时的道潜已是北宋著名的诗僧,在诗坛享有盛名。吟风弄月之事,自然少不了。道潜在坐赋诗,挥笔而就。苏轼甚爱之,认为他的诗句清绝,与林逋不相上下。

“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苏轼《与文与可》)

从此以后,两个人交往密切,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说,道潜本名昙潜,是苏轼帮他改为现名的。

道潜之所以受到苏轼如此器重,其诗才并不是浪得的。比如他的那首被苏轼所称道的《临平道中》,就为大家所熟悉: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道潜的这首《临平道中》,就是“诗中有画”的佳作。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诗歌描写的是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风儿习习,蒲叶沙沙,蜻蜓欲停未停,满塘荷花盛开。诗人向人们展示的景观犹如一幅花虫小品,充满了自然的情趣。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道潜追随苏轼到密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改任徐州知州,道潜又从杭州跑到徐州去探望苏轼。道潜居徐州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由于两人关系够熟,所以,在一次酒席宴上,苏轼就拿道潜开涮,特特命一个歌姬向潜讨诗。道潜也不推辞,当时口占一绝:

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

苏东坡一听,喜极而赞:“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43岁的苏轼调为湖州知州,道潜又跑到湖州。然而,苏轼的这次湖州之旅,却成为他人生中的致命逆转——在湖州任上才三个月,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仕途遭毁,被贬黄州,其的命运一直是江河日下的悲途。

苏轼犯事遭贬,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这却没有打乱道潜追星的脚步,他义无反顾地千里相从,由杭州跑到黄州,一待就是一年多。

居黄州期间,道潜与苏轼相互唱合,留下不少佳作,比如他的《东园》: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道潜是位写景高手,也是位与大自然对话的高手。诗中咏叹的幽景东山,为五祖弘法的东山胜地。曲渚方塘,仿佛熟稔的友朋,可随时造访,无须相约;终日手持藜杖,踟蹰林间,可忘却一切世间机心。

“忘机”本为道家语,出自《庄子·外篇·天地》,意为消除机巧之心。用以指淡泊清净,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就有“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之叹。此诗中的“忘机”二字,表达出道潜心中无牵无挂,一心向佛之心。

幽寂清净的自然令人陶恋不已。这是直抒胸臆的描写,表现出家人淡泊宁静的心声。

而尾二的“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则最为苏轼称道。诗人以动衬静,若有若无的机杼声,仿佛来自峰峦叠嶂的深幽之处,更编织出山林里无限的生机。以动衬静,那若隐若闻的机杼声,传自蓊郁青苍的深山幽处,织出林间无限的生机。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东山再起,二赴杭州任知州,道潜自然又赴杭州。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自杭调京,不久却又又因为政见不合,调往颍州任知州。次年二月改任扬州知州,再一年九月,又改任定州知州。三年三徙,道潜仍是一路追随。

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遭贬至海南岛,道潜二话不说,又要从杭州转海南相访。苏轼觉得自己都可能有去无回,死活不同意他来,作书劝止道潜才作罢。

道潜虽然人未到海南,心却一直随着苏轼流浪。因为他在诗中太过维护苏轼,因而得罪了当政者。道潜因而受牵连被治罪,开除僧籍,勒令还俗,谪居山东兖州。

海南果然成为苏轼的绝命之地。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65岁。

苏轼病逝后,道潜才受诏复还,仍削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年)赐号妙总大师。苏轼病逝5年后,道潜也归老于江湖,最终追随苏轼而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