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为何玩不过宦官赵高?

未知 2021-10-10 11:36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为何玩不过宦官赵高?


话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年),秦始皇暴死沙丘后,本来是有遗诏让公子扶苏回咸阳奔丧并有意让其继承皇位的。不过,其时也是野心勃勃、私心爆棚的赵高,却因自保需要斗胆扣留诏书,并没有送达扶苏本人,目的就是想立与自己私人关系最好的秦始皇小儿子胡亥为皇帝,以便自己"垂帘听政"。但赵高也知道这事必须经过李斯的同意才能万无一失,于是很有点计谋也很有点才学的赵高便自告奋勇为胡亥立帝做说客。

赵高本来也知道李斯对秦始皇的唯言是听,一开始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谈判之旅,但为了将来的幸福生活,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然后使尽浑身解数说服李斯,连最下作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诸种手段都全部用上了,只差没有上刑。

对此,有心的历史研究者曾用简短的《史记》文言切片,精彩地归纳了李斯那抛不开荣华富贵的矛盾心理和容易妥协的性格弱点(似乎还是很多文人官员的通病),因为李斯"开始斥之为'亡国之言',继之,责令曰:'君反其位!'接着,劝说:'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然后告诫道:'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情绪由盛怒到平息,语气由严厉到温和,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可见。"简直就是一变色龙的本色表演和生动直播,也被太史公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有人说历史比小说好看就源于此。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以下我们继续详细援引《史记》关于李斯不亚于影帝的表演资料。

"始皇死前,曾托我把遗命诏书送达长子扶苏,命他到咸阳扶灵治丧,同时立为继承人承继帝位。但是诏书未曾送出,天子就驾崩了,还没人知道这件事。我寻思既然没人知道,且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那么谁当皇帝只凭你我一句话就能搞定,如果是你,你会选谁?"赵高一见到李斯,倒也不想费口舌寒暄兜圈子,立马单刀直入试探道。

"一派胡言,你是不是喝高了,怎能说出此种大逆不道的亡国话呢!这是人臣能议论和决定的事吗?"当时还残存一点正义与良知的李斯立马有点怒不可遏地喝斥道。

"别激动,我的大丞相,我也是为你好啊,你估摸一下,与蒙恬相比,你和他谁更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更深谋远虑、天下百姓更拥戴谁?最重要的是,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更好?"赵高并不理会李斯的义愤填膺,却利索地祭出了威胁利诱的流氓手段,让李斯顿时消了一半的火气,遭遇了一股寒流般凉了半截。

"即使在这几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那又如何?做人臣就要有人臣的本份,你为何要强迫我做份外之事?"李斯虽然态度有点软了,但口舌还很强硬。

"我本是一宫廷奴仆,凭熟悉狱法文书入宫,管了二十多年事,还未见过有被罢免的丞相得到善终的,都逃不掉被杀的厄运。天子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勇武、励精图治,即位后一定任用与其要好的贤能蒙恬做丞相,到时你的处境有多尴尬就不用多说了。胡亥虽然没有扶苏那样的治国本领,但他跟我学法律已经好几年了,却也没出什么差错,孺子可教也。而且他慈悲为怀、轻视钱财、尊重贤士,虽不善言辞却也天资聪颖,礼貌周全,在这方面,始皇的所有儿子都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于己于人,难道你不需要考虑一下再作决定吗?"赵高又软硬兼施地说,这一刻倒是令人想起了西汉的同样精通法律的大宦官石显,他们后来都能凭此弄权。

"别再多言,一边凉快去吧,你该干嘛就干嘛!我李斯只执行天子遗诏,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从上天的安排,没什么可考虑的。"李斯平静地说。

"世事总是看似平安却危险,看似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只是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这算是聪明人吗?"谈判高手和法律专家赵高继续向李斯绕圈子,想绕晕他以便兜售其奸。

"切,想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头老百姓,得始皇帝看得起,挂相封侯,荫及子孙,如此天大恩情,当知恩图报,既然天子把社稷安危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能辜负重托呢?忠臣不说二话,孝子不做不孝事,做臣子就要恪守职责,怎能因怕死而苛且从事,请你不要再说了,别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李斯说。

"既然你以圣人自居,我也以圣人之事来说吧。据说圣人从不循规蹈矩,而是因应形势变化而变化,从善如流,从末梢预知根本,从动向预知归宿,天下从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如今天下权力与命运都被胡亥掌控,且其心志我都了然。有道是外部制服内部谓逆乱,下面制服上面即反叛。秋霜一降花草凋落,冰消雪化便是万物更生,这都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而才高八斗的你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赵高的理论水平还蛮高也。

"昔晋换太子,三代不安;桓公兄弟争位,哥哥被杀;商纣杀死王亲,且不听从臣下劝谏,最终都城被夷为平地,危及社稷。这些都违背天意,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可不想做那种没人味的事,这还算是人吗?怎能参与到这些阴谋中去呢!"李斯也是引经据典地说,简直就是一场知识含金量很高的经典议政辩论会。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内外如一,江山永固。只要听从我的计策,就保你长久封侯,世代相传,否则一定会祸及子孙,唇亡齿寒。为人要识变通,相机而动才能使人转祸为福,你看着办吧。"口水都说干了的赵高最后只能图穷匕见,狠狠给李斯甩一鞭子,不想和他磨牙了。

"哎呀!现在正遭逢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我又能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叹息一番之后,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的"贵贱穷通,全在自处"的生存理论(眼眉挑通的赵高正是用这个彻底击垮了曾经十分高傲的李斯),李斯背叛了自己从前坚守的正直、上进理念(所谓的忠诚只因背叛的筹码不够,而所谓的老实也只不过是作恶的本领还不够强),背叛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至此彻底成了赵高的"应声虫",完全屈服了,叫去东不会去西,直至走进了死亡深渊不能自拔,这场轰动古今的"学术范"政变研讨会以赵高完胜结束,从李斯由正直到卑劣的裂变全过程,早已有了定论。

所以,有人总是问才高八斗的李斯为何斗不过区区一个小太监赵高,从以上描述大家也应该是看出了端倪。首先,赵高是一个城府很深颇有心机计谋的人,玩弄权术的段位比恋栈权力的书呆子李斯高几个班;其次,赵高深谙李斯的心理弱点,那就是保相位欲封侯的患得患失;再次,赵高害人的狠劲比李斯更足更辣,背后制造事端的能力更强,所以选择与损友交的李斯也只能一步步受损,直至败亡。赵高在秦二世正玩兴甚浓时故意下套让李斯来见皇帝奏事,就是给他下的"死套",直到被赵高玩死,后悔都来不及了。

故此,事后有历史研究者也假设说,如果李斯不因炉火中烧害死能干的韩非,而是联手扶佐秦王,绝对可以防止赵高之类的奸邪之徒作乱,看来就是一种报应,悔之晚矣。对此,有人还一针见血地评价李斯说:"他是没有是非的,没有祖国(楚国),没有君主(辜负秦始皇信任,参与矫诏杀死皇位继承人扶苏),只有个人利益。"而这样的人最后于公元前28年落得个腰斩而死并夷灭三族,可谓挖坑自埋,咎由自取,为自己的所有懦弱和卑劣隆重买单。

秦朝已离我们远去二千多年,但李斯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与同判死刑的次子的对话还历历在目振聋发聩:"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临死才淡泊名利幡然醒悟,这也太廉价了吧(难怪后世步其后尘者如过江之鲫),早干嘛去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