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科学和伪科学,你可以这样来做

未知 2019-10-13 11:00
甄别科学和伪科学,你可以这样来做

给大家出三个题:

1.现在有研究机构在一群人中做统计,这群人中有吃香草冰淇淋的,也有吃巧克力冰淇淋的,然后针对吃不同冰淇淋的人患胰腺癌的发病率高低进行对比,得到吃香草味冰淇淋的人患病率更高,那么我们可以说香草味儿冰淇淋比巧克力冰淇淋对人体的伤害更大吗?

2.现在另一家研究机构统计分析两类人,一类是每天做20分钟瑜伽的人,另一类是不做瑜伽的人,然后对比这两类人在股市中赚钱的能力,看哪类人赚钱更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每天做20分钟瑜伽的人赚钱更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说服自己开始付费到瑜伽班学习瑜伽呢?

3.现在一家研究机构研究一批人,这些人中一部分食用“代糖”(比如:阿斯巴甜,糖精等甜味剂),一部分人食用蔗糖、葡萄糖,一部分人食用不含糖的事物。研究发现,吃代糖的人群体重增加更快,而吃葡萄糖、蔗糖的人和不吃糖的人体重相差不多。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代糖”使人更发胖呢?

现在大家思考几分钟,再继续阅读。

甄别科学和伪科学,你可以这样来做

 

如果您认为以上结论都是正确的,或者说都是可取的,那么这就说明,大家的思维缺乏科学思维的堤坝。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方式的确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是确实相关性最弱的一种方法,叫做“流行病学统计”,这个听起来“不觉明厉”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它的做法,就如题中给出的各种条件一样,随随便便找出两个感兴趣的现象,利用统计手段,分析两种现象之间的差异,从此得出一个结论。事实上,任何两种现象只要去做对比一定会出现差异化表现,这种结论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以“代糖”食物举例。现在研究机构选取的人有可能是一群不想减肥的人,而“代糖”的摄入会刺激人类的大脑分泌消化液(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让我们会根据摄入糖分的程度,也就是“甜度”分泌消化液),他们虽然在摄入“代糖”时没有获取大量的能量,可是大脑的刺激会使他们在其他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导致这群人吃的比之前更多。以至于最后表现出来“代糖”使人发胖。

可是如果研究人群是另外一批想减肥的人呢?他们食用“代糖”就是为了少摄入能量,他们会有意识的减少食物的摄入,这样就大量减少了能量的获取,得到的结论就会变成,“代糖”的食用有利于人类的减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研究的一批人中,既有不想减肥的,又有想减肥的,最后统计的结果还会出现,人群中体重的增加量和不适用“代糖”的人对比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会得出,“代糖”对人体的体重毫无影响。

大家回头看看这三种可能是不是都有可能发生呢?而这就是“流行病学统计”对于科学研究毫无参考价值的原因。同理大家可以试着分析前两道题目,就会不难发现,只要研究的人不同,结论也是不确定的。

那么这种统计研究方式又有什么用处呢?用处就在于给出了一个命题,为后续的研究开一个头。

还以“代糖”为例,如果科学家想深入了解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就可进行“动物实验”阶段。美国普渡大学就针对阿斯巴甜会不会欺骗大脑进行了动物实验,生物学家利用30只大鼠,分成三组,每组10只。三组的食物均是无限量供给,不同的是,在一罐脱脂酸奶中,一组加入了“代糖”,一组加入了“葡萄糖”,一组什么也不加。

结果就是“代糖”的一组体重增加最多,而剩下两组的体重增加的差不多。研究分析发现加入“葡萄糖”的一组大鼠在胡吃海塞之后,又喝了加葡萄糖的脱脂奶,第二天他们几乎就吃不下什么东西了;而加入“代糖”的大鼠,同样是胡吃海塞,当喝了加了“代糖”的脱脂奶后,第二天照样胡吃海塞,当对大鼠进行分泌液分析后发现,这组大鼠的20%消化液都是受到“代糖”甜度的刺激后分泌的,导致有消化液,而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消化,这就更加刺激大鼠继续进食。仿佛大鼠的大脑被“代糖”劫持了一样,让身体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吃饱了。之后,生物学家又用小鼠、猴子等哺乳动物做了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甄别科学和伪科学,你可以这样来做

 

到此,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动物实验”。这时候的可信度就上升了一大截,比“流行病学统计”精确的多了。这种方法让两个事件或现象在高度可控的条件下相互影响,复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分析其中的原理和原因。

在生活中,许多现象的研究,到这一步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可信度了。但是今天,我们还要再筑起一道堤坝,那就是“动物实验”的结论也仅仅是可参考的,并不是可信的!对于科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走向证据最强的“人体实验”。就以“代糖”为例,即便是动物实验分析出了“代糖”能够让大鼠增肥,但是如果简单的将结论同步到人类社会,就缺乏可信度了。因为和大鼠相比,人类具有意识和主动控制的能力。所以在人类社会,“代糖”的食用多发生在减肥群体中,他们会控制大脑调节食物的摄取,而不是像大鼠一样,一切的动作只靠本能的动机,所以在社会中的事实是,大多数使用代糖的人体重是减少的。由此我们就要知道,科学研究要想为人所用,就必须进入更高的等级——“人体实验”。

“人体实验”听起来有点儿毛骨悚然,似乎要拿人来做试验品。但事实上并不全都如此。一方面是用人做实验十分困难,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你不可能做到像对待大鼠一样对其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即便可以做到完全的控制,有许多的实验对人类的脏器有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实验”都是寻找和人类脏器、组织非常相似的其他动物做实验,比如猩猩、黑猩猩的等猿类,或者猪的器官。如果某些元素对他们的脏器和组织有害,我们就认为对人类也有害。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人体实验”就是对因为某种疾病死亡的尸体进行解剖。比如前几天公布于世的大消息——“马兜铃酸”致癌比吸烟要厉害的多,其对肾脏和肝脏的破坏巨大。科学家就因马兜铃酸死亡的人类尸体,解剖发现了其对脏器的伤害原理(这里多说一句,马兜铃酸是亚洲地区非常广泛的,存在于多种草药中的成分,极易导致人类肝脏、肾脏癌变,剧烈程度比吸烟致癌猛烈的多,伙伴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

如果一种现象,一种药物或者一种成分经过了“流行病学统计”、“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之后,得到的结论一致,并且结论刊登在权威刊物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种结论是可信的,无需质疑的。因为在当今的医学和科技水平下,这样的结果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到此,我们再回头看看文初的三个题目,心中是否已经有了甄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方法了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