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奇闻寒食散让拓跋珪迷失了本性

未知 2020-02-07 15:58
南北朝奇闻寒食散让拓跋珪迷失了本性





拓跋珪当上皇帝后,做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追尊先祖。这个按说也不稀奇,开国皇帝登基,总要追尊先祖,这既是对祖宗的怀念尊重,也是强化皇族身份的一个手段。譬如,曹丕称帝后就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晋文帝,追尊他爷爷司马懿为晋宣帝。一般追尊,也就在三辈之内,最多追到父亲爷爷辈,再往上就不追了。然而,拓跋珪“追尊远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为皇帝”,一下追尊了二十七人为皇帝,这就有些蹊跷了。拓跋氏的历史,在远祖拓跋毛之前,还有六十七世,不过都属于“载籍无闻”(见《魏书》)的传说。换言之,拓跋氏有记载的,能叫得出姓名的先祖,拓跋珪都进行了追尊。让拓跋氏所有先祖集体风光一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拓跋珪为什么一次追尊这么多先祖?其实,应该是拓跋珪内心情感历程和其艰难建国经历的一个外在反映,是拓跋珪实现家族复兴后的一次情感集中爆发。代国,是拓跋氏家族的第一次辉煌。那时的拓跋氏,从苦寒的西伯利亚迁移到中国北疆,过上了半耕半牧的生活,“魏晋禅代,和好仍密”,俨然是一个和中原有着外交关系的独立王国。后来,晋怀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见《魏书》),便有了代国的称谓。然而,好景不长,前秦横扫北方,代国也不幸遭到了灭亡的厄运。代国的灭亡,无疑是拓跋氏最大的耻辱,也成为了凝聚在整个拓跋氏家族心中的一个结。而代国的灭亡,同样也在拓跋珪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很长的一段日子,从七岁到十六岁,拓跋珪都是在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背景下度过的。
兼并代国后,苻坚听从原代国的左长史燕凤的建议,将代国分为两部,由铁弗刘卫辰和原南部大人刘库仁分治其国,而拓跋珪也在燕凤的保护下,得以“转幸独孤部”(见《魏书》),也就是刘库仁部,没有跟随王族一起去长安,这也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复国的机会。在寄居独孤部期间,拓跋珪又受到刘库仁之子刘显的嫉妒,险遭杀害,接着,转移到了母亲娘家所在的贺兰部,在这里,他也一样受到了排挤。
颠沛流离,任人宰割的生活,让拓跋珪的愤懑和憋屈积蓄到了极点,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许正是这种非常的遭遇,才让拓跋珪日后长出一口晦气,风风光光的大肆追尊先祖。
而拓跋珪复代兴魏的过程,也是十分艰难曲折的,一点不逊于他少年时的磨难。北魏最初国力并不强盛。几乎与之同时建国的后燕政权,在慕容垂的精心打理之下,逐步恢复前燕故地,再次成为了中原霸主。击败后燕的历程,也就勾勒出了一条北魏兴起的轨迹。拓跋珪和后燕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也一直没有摆脱过后燕的荫护。复国之初,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想争王位,拓跋珪就曾求救于慕容垂。攻打刘显时,拓跋珪也曾“乞师于燕”(见《资治通鉴》)。和后燕相比,北魏实在是太不起眼了。慕容垂曾下诏,“以魏王珪为西单于,封上谷王”(见《资治通鉴》),把拓跋珪当臣子看待,虽然拓跋珪没有接受,但双方的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强大的后燕根本没把魏国看在眼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