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65光年处有一颗超新星

未知 2020-09-05 09:53
担忧:65光年处有一颗超新星


经过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气候专家等多领域的科学家上百年的研究发现,地球历史上至少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次大灭绝事件都会地球生物进行了“大清盘”,之后又有新的物种出现,人类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受益者,否则恐龙可能至今都还可能称霸地球。在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第二次生物大灭绝的起因至今不明。
 
 
根据报道,《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研究泥盆纪物种大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研究文章。该文章指出,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布莱恩·菲尔通过研究泥盆纪末期的孢子化石,发现了可能导致那一次大灭绝发生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距离太阳不遥远的地方发生了一次或多次超新星爆发。
 
 
什么是超新星爆发?泥盆纪大灭绝发生了什么?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终结的一种方式,它发生时会对外释放出超强的辐射,导致周围的星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甚至碎裂解体。并非所有的恒星最终都会通过超新星爆发终结自己,只有质量达到一定的级别后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目前科学家还未摸索清楚这个门槛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50亿年后太阳走向衰落,它无法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终结自己。
 
 
泥盆纪大灭绝也是地球生物史上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根据研究这次事件发生在距今3.77亿年左右,一直持续到石炭纪开始才结束。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大概两百多万年甚至更长,导致了全球接近八成的海洋生物灭绝,其中我们所熟悉的邓氏鱼也是在这次事件中灭绝的。幸运的是,这次事件过后海纳螈出现了,古生物学家认为没有海纳螈就没有如今的人类。
 
研究人员从孢子化石中发现了什么?
 
伊利诺伊大学天文学教授菲尔兹在对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孢子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了泥盆纪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他通过对该化石的分析,发现该化石最早追溯到泥盆纪和石炭纪的过渡期,这说明该孢子也受到了当时大灭绝事件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菲尔兹发现该孢子化石上存在紫外线破坏的痕迹,这放在今天也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那么照射在生物体表的紫外线辐射将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动物患上皮肤癌,内部基因发生突变或被破坏。在孢子化石上发现的紫外线痕迹说明泥盆纪末期地球的臭氧层应该出现了大漏洞,这才使得孢子也受到了影响。
 
下一次物种大灭绝可能由超新星爆发引起吗?
 
最终菲尔兹在与其他科学家的共同研究下将目标锁定在距离地球大约65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认为那里曾经发生过一颗或者同时发生多颗超新星爆发。由于超新星爆发时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并不算远,因此强烈的紫外线侵袭地球,最终导致地球臭氧层被大面积破坏,进而导致地表的生物遭遇劫难。
 
 
当然,该理论和其它理论都是假设性的,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什么谁也不知道。但从这次的研究中,有朋友想知道未来地球是否还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毕竟现在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从太阳系周围的恒星系来看,60光年内的恒星都比较稳定,在未来几百万年里应该不会出现超新星爆发。
 
 
虽然如此,人类还是需要注意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许最终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发生的并不是超新星爆发,而是人类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对其它物种造成永久性的灭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