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二爷沙坝护林,爱国情 奋斗者

未知 2019-04-08 09:49
白二爷沙坝护林,爱国情 奋斗者

「爱国情 奋斗者」“这片林海,我得‘守住了’” 白二爷沙坝护林员常太平与绿色为伴的故事

一把灭火扫把、一身迷彩服、一辆摩托车……54岁的常太平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来没算过,一天总有个几万步吧。”在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白二爷沙坝治沙站,常太平的工作就是每天沿着4500余亩责任林区边界巡林、护林。在这片区域,常太平每天都要巡视一圈。

从18岁来到白二爷沙坝,护林员常太平已经在这儿生活了36年,他的称呼也早已从以前的小常变成了现在的老常。可这份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工作却让老常干得“有滋有味”。“以前是植树治沙,现在是巡林护林,干了快半辈子,离不开了!”在老常看来,“饭可一日不吃,林不可一日不巡”。

年过半百的老常,走起路来矫健稳重,精壮的身板看上去并不像一个50多岁的人。“我在这生活了快半辈子,感情太深了,我离不开这了。”在巡林的路上,常太平讲述起他与治沙站的故事。

每天早上,常太平都会准时到林场办公区转一圈,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从“小常”到“老常”,这样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近30多年。采访老常那天,他已经穿好“迷彩制服”,正要去巡查自己负责的林子,拿好工具,老常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老常说,每天穿上这身制服就像是一场仪式,“我们用半辈子浇灌出的这片林海,我得‘守住了’。”

在普通人看来,护林员的工作是枯燥的,每天与老常打交道的都是树和沙。可在老常看来,这工作并不枯燥,因为这片林子是他的亲人与挚友,他喜欢与它们待在一起。眼前路过的这片杨柳林与老常平时看护的林子是“邻居”,虽然不是自己的“地盘儿”,但老常还是顺带着看了一遍,“巡林、护林容不得半粒沙的”。

进入春季,防火成了这段时间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林子的巡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防火上,有没有外人进来,有没有火灾隐患。”停下摩托车,老常围着林子的边缘走了一会儿,用灭火扫把拨拨草丛,观察观察路上有没有其他车辙子。老常说,“附近的人大部分都知道,这段时间是防火期,就怕有不知道情况的外人进来,造成火灾隐患。”

跟着老常一起在林子里“转了转”,不转不知道,原来这巡林、护林也大有门道。“不光是防火,还要看看有没有树木有病虫害、有没有枯死的,需不需要补植……”“你别看眼前这部分发黄了,但它并不是因为虫害,只是有些缺水或者光照不足,因为这棵树的根部并没有问题。如果是因为虫害,最先黄掉的地方是树的根部……”指着一颗“枝叶发黄”的杨树,老常说得起劲,全然不像他在路上那般沉默寡言。“去年有点旱,林子有点缺水……”滔滔不绝的老常,像是林子里的百科书,说起森林防护工作如数家珍。

“这片树林是我们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把林子看护好,是我们每个白二爷沙坝人的责任。”看着眼前的林子,老常的眼里充满了感情,“作为一名护林员,我要站好每一班岗,成为白二爷沙坝最明亮的眼睛,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的绿色传承。也正是这片林子,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从这片林子出来,按老常的说法,这一时间段的“正经”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本以为他会直接回去休息,没想到车一拐弯又开进了旁边的一片林子。翻翻树皮、拍拍树干,老常又停下车在林子里溜达起来。老常的举动让我们很好奇,以为他刚才发现了什么问题,结果他的答案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原来,老常就是想单纯的溜达溜达,他说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

“这片林子是我看着长大的。”老常告诉记者,当初他来治沙站工作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黄沙,从无到有,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有的树还没有他高,到现在看着一棵棵树木矗立,他既感慨又欣慰。

闲来无事的时候,老常喜欢在林子里走走,“林子里很安宁。”他说,“这片林子和自己一起成长。”从18岁到54岁,老常和那些树苗一起挨过了艰苦的岁月,他用额头的皱纹妆点着树木的年轮。

“1982年,白二爷沙坝开始治沙,我是1983年加入治沙队的,那年我18岁。那时候的白二爷沙坝,白天黄风大,黑夜大黄风,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摸着一棵棵树木,回想着当年治沙时的场景,老常难掩激动之情。

“早晨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治沙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都是摽着膀子干,比着干。”老常说,刚进白二爷沙坝时条件特别艰苦,晚上睡觉的地方是在一间大库房的地上,几十人紧紧挤在木板搭起的通铺上,入夜后,风沙肆虐,沙子从破旧的窗户吹进来,直接在棉被上又加了一层沙被;白天扛着树苗上山治沙,饿了吃带上来的酸饭,渴了就喝凉水……

“可是看着眼前的这一大片林子,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值了。”30多年栽了多少棵树,老常自己都数不清了。谈起如今生活条件的好转,对比当年,老常感慨不已。

“再过几年,我就要离开这个岗位了,该退休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感觉自己没干够!”执拗的老常说,自己要将这份坚守与希望干到底,“我们治沙站的人有一种‘以站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不单单是我,还有所有治沙站的队员们,我们大家都在为林业和治沙奋斗,我觉得特别自豪!”

临近中午,走出林子,骑上车,老常吆喝着,“走,咱们回家吃烩菜、油糕去。”

像老常这样的护林员在白二爷沙坝的治沙站还有很多,他们不善言谈,但粗糙的双手、黝黑的皮肤以及朴实的话语,似乎在告诉我们,白二爷沙坝人对这片林子的情愫,是铭刻进血液中的誓言,代代相传。他们都曾经是小常,也终将变成白发的老常,但他们对于这片林子的深情却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磨。他们没有光鲜的外表,却美得不可方物。

“牢记使命、实干担当、科学求实、绿色筑梦、久久为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白二爷沙坝治沙站人几十年对绿色的守护下,让白二爷沙坝成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绿色已经成为白二爷沙坝每个家庭的颜色符号,而这其中的每一个人也成为白二爷沙坝的绿色传承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