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爱国志士冯广玉

未知 2019-08-19 10:57
鲜为人知的爱国志士冯广玉

鲜为人知的爱国志士冯广玉

抗联密营效果图

【“平南洋”李荆璞抗日,在牡丹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此他也成为日伪的眼中钉。1933年,李荆璞被伪警逮捕送到日本宪兵队,在逃脱的过程中,得到廖成发和冯广玉的帮助,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鲜为人知的爱国志士冯广玉

冯广玉遗像

1933年春节,抗日英雄李荆璞只身大闹伪警察署,正要撤退时,却被伪警逮捕,送到日本宪兵队。第二天,李荆璞趁伪警不备越狱逃跑,光着脚跑到江南大唐村,得到开明爱国绅士廖善人(廖大棒子)相救,并用爬犁把李荆璞护送到抗联驻地。当时的爬犁,就是找冯广玉借的。

革命烈士廖成发

廖善人(廖大棒子)何许人也,竟敢挺身而出护送被日寇追辑的李荆璞?

廖善人(廖大棒子)即爱国人士廖成发。廖成发祖籍山东聊城,清末民初闯关东到了宁古塔,在江南大塘沟落户繁衍生息。经几年的辛苦劳动,开垦了大片农田,从现在宁安江南乡烧锅、东升村以北到大唐村以南的几百垧大片土地都归属廖家。当时廖成发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媳。地里的活,以儿子儿媳为主要劳力,到了农忙时,还要雇工,雇工多时达百人以上,包括半拉子工(小孩)在内。为了保护家园,廖家在江南廖家大院修筑了四个炮楼,日夜有人看守。时有廖家大院、廖家河、廖家山之说,可见当时的廖家地之广、山之多、家之大、势之重。

随着农事的兴旺,财富的积累,廖成发又在江北宁安城内二道江沿买房置地,开起了油坊、粉坊、火磨和商店,廖成发亲自管理所有家业,名声也越来越响。

廖成发脾气倔强,性格耿直,为人正直爽快、乐于助人。凡是闯关东来的人或是穷人来到家门口相求,他都好生接待,有“廖善人”之称。遇到那些伪警、坏蛋、恶霸欺负百姓、凌辱妇女,廖成发抡起大棒子就打,所以得了“廖大棒子”的绰号。

日寇侵入宁安,廖成发秘密为抗联运送粮食、棉衣、棉鞋,后来被叛徒告密,廖成发几次被关进监狱,受尽了酷刑折磨。1944年大年三十,廖成发被关进铁岭河监狱,这也是他第七次被关进日伪监狱。这一次,他没能出来,廖家大院也被焚毁。

上世纪六十年代,宁安县人民政府追认廖成发为革命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和抚恤金。

农民冯广玉

当年廖成发为护送李荆璞,就是找的宁安大唐村农民冯广玉。

冯广玉,1893年生于宁古塔江南大唐沟,祖籍山西盂县。他的祖父大约于咸丰或同治年间迁徙到宁古塔以农为业。冯广玉长大成人后性格粗犷,待人热情,好善乐施,交际较广。村里乡亲谁家有点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冯广玉说道说道,并让他拿拿主意,所以在村里和附近村屯很有名望。

大唐村原名大唐头沟。满语哈塘毕拉。“哈塘”汉译塔头甸子之意,“毕拉”有河之意。自清中期大批汉人迁居此处。取满语哈塘之塘字,汉语塔头甸子之头字便称之为大塘头沟,民国时期开始称大塘沟,以后叫白了和写着方便就直叫“大唐”了。

大唐距宁安城东南18里,与宁安城隔江(牡丹江)相望,两侧都是山,中间是大唐河,河西岸全是肥沃的土地,再往南就进入大山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昔日这里是几股土匪、胡子如九彪、树林等就时常出没的地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就成为抗联的活动基地。抗日联军司令部窝棚就在南山里。这里有秘密的党团组织,有抗日救国会。抗日名将周保中、陈翰章、李荆璞都经常活动在这一带,抗联烈士、党的优秀儿女于洪仁就牺牲和长眠在这里。

日寇占领宁安后,为了切断老百姓与抗联的联系,野蛮施行归集团部落以及保甲制度,把散居的村民圈入指定的村屯,以便于监视和“管理”。当时大唐村的甲长姓齐,躲进宁安城里再不肯回乡。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落”到冯广玉的身上。

位卑不敢忘国忧

当年正值壮年的冯广玉凭着自己的为人处世经验,凭着自身朴素的感情,认定抗联这支队伍是真正打小日本的。他感觉这支部队不同于土匪、胡子,不绑票、不撕票,不打人、不抢东西、不遭塌妇女,为老百姓着想。因此,冯广玉以“甲长”的身份冒险为抗联购买、运送粮食、药品、武装带、棉衣等。也因此,他和一些抗联将领周宝中、陈翰章、于洪仁等都很熟悉,还与小他15岁的李荆璞拜为磕头兄弟。

后来李荆璞转移到苏联,将父母秘密安排在冯广玉家居住,直到新中国成立。

1940年,著名抗日将领陈翰章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两匹战马,一直寄养在冯广玉家。陈翰章牺牲后,军马仍由冯广玉饲养。1946年冯广玉家搬到宁安红城村,在土改时,还因这两匹马应给冯广玉家划定什么成分引起了争议。后经周保中将军证明两匹马是陈翰章的遗物,才把冯广玉家定位贫农成分。同年,冯广玉持周保中介绍信又搬迁到兰岗乡永政村,分到了土地,并将两匹战马交到农业合作社,但终以居住习惯问题,冯广玉又迁回到大唐村。1949年中央慰问团到宁安时曾慰问过冯广玉(当时冯广玉家还在永政村居住),并颁发给他印有毛主席题词的“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的奖状和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李荆璞回到宁安,到大唐村找到了十多年没见面的冯广玉,并在冯广玉的陪同下在大唐南山的树林深处找到了于洪仁烈士的墓(当年于洪仁被叛徒杀害后,是冯广玉帮助埋葬的)。李荆璞在烈士墓前挥泪拜谒、祭扫了他的革命引路人。

后来,年近古稀的冯广玉常常被宁安江南乡一些村屯请去讲有关抗联战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优待抗日有功人员,每月发给冯广玉30斤细粮、1斤豆油。老人看到乡亲们都在挨饿,就主动放弃了国家给他的待遇。

1970年10月,冯广玉以77岁高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似是默默无闻,又那样惊心动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