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未知 2019-10-21 10:39
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一滴水,乘以十四亿,就可汇成汪洋奔涌、气势如虹。

一粒火,乘以十四亿,便能造就星火燎原、光芒万丈。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电影开篇之时,王菲空灵曼妙的嗓音刹那间抓人肺腑。我和我的祖国,是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休戚与共、不可分割。温暖的国,哺育了每一个“我”;千千万万个“我”,撑起了伟岸的国。

和以往主旋律献礼片“又红又专、气势磅礴”,大多着眼于伟大、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恢宏场面的摹写不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一、影片主体:聚焦鲜活、平凡的“人”,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欢喜和感动。

电影摒弃了以往较为单一的正面叙述方式,镜头不再只是机械地追逐和还原历史。它采用平民化视角和多元叙述模式,以小见大,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七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每份感情,都执著而珍贵。

七个新中国发展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七位不同背景、身份各异的主人公,七段风格自成一体的讲述。点与点相接,面与面交汇,看似线索错综复杂毫无联系,实则主旨相同内容共通:聚沙成塔,聚水成涓,爱国无小事。人,是平凡的。爱,却是不凡的。

影片中,最让我意外的是制作团队对开篇故事《前夜》的处理。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开国大典是必将同“宏大”“磅礴”“大场面”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习惯了去仰视它、尊崇它、称颂它的震撼,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与它的距离推远,陡然生出一种疏离。

在《前夜》中,其表现重点并不是开国大典的光辉瞬间和天安门城楼上的伟人风采。管虎导演将镜头调低、拉远,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从“升旗”这一小环节入手,深入描摹了建设局技术负责人林治远等不畏辛苦、日夜奔忙的工作人员风貌,以及虽一穷二白,但心系祖国命运,团结一致、乐于牺牲奉献的百姓群像。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前夜:憧憬与紧张并存

 
 
 
 

在庄严的历史丰碑面前,也许林治远并不“伟大”,甚至显得有些渺小: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口音的方言普通话,微微驼背,普通的宽边眼镜下,藏着一双并不出众的眼眸。在动员会上,他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歪着脖子战战兢兢地说道:“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随后,迎来了一通劈头盖脸的批评;验收前的凌晨,他摇摇晃晃的爬上22.5米高的旗杆更换、焊接金属阻断球之时,还曾因恐高症发作而在半空短暂停留,与本能的肌肉恐惧作斗争。

但他却和那些在大典筹备组缺少稀有金属制作阻断球之时,拿着收音机、眼镜、长命锁等各种家里的物什深夜赶来支援的普通百姓一样,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平凡英雄”。

试想,在整个开国大典筹备工作中,乃至中国漫长的革命史里,有多少像林治远这样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的人们?正是由于有了无数的“林治远”们前赴后继、不畏艰苦的努力,新中国才能够从千疮百孔的泥淖中挣扎出来,逐渐从穷苦落后迈向富足强盛,从凋敝贫瘠走向异彩纷呈。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与“恐高”作斗争的林治远

 
 
 
 

其实,“林治远”们,就是每一个我们。正因为不完美,才更加真实鲜活,直抵人心。正因为平凡,才拥有无可比拟的代入感。

立意平实而意蕴深远的《前夜》深深地唤醒了我们的主人翁意识。它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原来,我们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是历史的缔造者和亲历者。走出盲区,打上高光的我们,不再坐在角落为历史鼓掌。而是以历史主体的身份,充满幸福的与它比肩,同它相拥起舞。

《前夜》的最后镜头,定格在林治远激动万千的那次“跳跃”。这不仅是动作的定格,更是情感最高潮的定格:我们在见证历史,历史亦在见证我们。

二、影片细节:高度还原,精益求精,用细节传达对历史和人民的敬意。

对故事主角们的选择,是影片最为耐人寻味的细节之一。许多人把他们称作“小人物”,我想,如果加以补充,不妨把他们叫做“不完美的平凡人”。

在故事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存在着缺憾的:

工程师林治远技术功夫了得,却生来自带“恐高”的毛病;

隐姓埋名的科学家高远,其为两弹一星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在多年后终于公诸于世,然而他与自己的爱情失之交臂,因遭受过量核辐射患病离世;

小男孩冬冬为了保证电视信号的正常播出,错过了好朋友小美临出国前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阔别几十年;

升旗手朱涛在等待“真空十二秒”时曾经有一瞬心慌,怀疑自己失聪了;

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和妻子离异,好不容易被幸运之神眷顾得来一张奥运会门票,打算送给儿子小景当礼物,最后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曾因盗窃在班房蹲过241天的蒙古族两兄弟,被扶贫老干部老李好心收留。然而哥哥沃德乐恶习难改,竟对老李的救命钱下了贼手,两人又被抓住;

从2015年的“九三阅兵”到2017年的朱日和阅兵,飞行员吕潇然自始至终都是“备飞”,未能实现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的梦想……

可电影的“催泪”,正是在于它如此逼真而深刻地还原了我们的生活细节。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作、语言,都让我们感觉到他们是熟悉的、可亲的,而非陌生的、可畏的。一万种平凡,有一万张迥异的面孔。电影用镜头窥视和还原本真的生活,令人动容。

故事《回归》里,有这样一处语言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面对将钟表调校到与“格林威治天文台竞赛计时标准”一致的高难度要求,饶是技艺高超的大师级别钟表匠华哥,也是沉吟片刻,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试试吧,但是我不能保证一定能办到。”他并没有直接拍着胸脯保证圆满完成任务,这是对责任的恪守,亦是对国家的担当。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相遇,亦是别离

 
 
 
 

在《相遇》中,遭受严重核辐射的高远脚步不稳,踉踉跄跄地离开。领导站在他身后,面色凝重的注视着他远去,轻声叹息:“我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钦佩和怜惜交织的复杂情绪,只消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表达的淋漓尽致。他,是说给在场的人,是说给自己,也是在说给每一个我们听。

不得不感叹,导演和编剧对角色设定和细节安排的匠心独具。“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固然完美,可观众知道,那只是有距离感的表演而已。唯有真实的深入生活,演绎生命的喜怒哀乐,电影方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经久不息。

对历史细节的高度还原,同样体现了影片对于细节把控的“精益求精”。

观影时,在《回归》这一单元中,升旗手朱涛十分明显的“吞咽口水”动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饰演朱涛的演员杜江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这个动作并非“吞口水”,而是“吞血水”。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历史瞬间 全民记忆

 
 
 
 

在1997年6月30日执行回归仪式任务当天,压力过大和上火导致三军仪仗队第二中队长朱涛从下午三点左右开始流鼻血,为了不影响升旗,他在鼻子非常靠里的地方塞了一个棉花。但由于出血量大,血还是从鼻腔往口腔里不停的淌。

喉结滚动,一口一口不动声色的把血咽进肚子里,继续保持挺拔的军人仪态不动摇——这个动作,是演员杜江对原型朱涛的致敬,也是电影创作团队借由精确还原的细节,对历史和人民的敬意。

三、影片共鸣: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

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然而,他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获得与《红楼梦》的情感共鸣,并对《红楼梦》的不朽价值加以认同。因而,一部有思考性的作品,必定是能够带给读者和观众以启迪和感悟,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收获的。

在我看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在此也有所体现。

首先,从数据上看,它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上映3日破10亿,在上映的第7天——10月6日,即突破20亿大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18部票房破20亿的现象级之作。

而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始终居于8分以上的高分段。口味刁钻的“文艺咖”们,也大多选择肯定这部主旋律影片的情感阐发和艺术价值。

再者,最为重要的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角色的人群中引发了广泛的“爱国”情感共鸣,每个观影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体验独有的笑点和泪点,进而有所感悟。

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大家对七个故事中“最好故事”的看法意见不一,却都一致认为《北京你好》中的张北京,几乎承包了全剧最多的笑点。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北京你好

 
 
 
 

“葛大爷”的演技自是没的说,贫嘴人设和拿到门票后的那股嘚瑟劲儿被他诠释的活灵活现,一个活脱脱的京油子形象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可他分明又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正经人儿”。为了让汶川孩子亲眼见到亡故父亲打造的鸟巢栏杆,他十分慷慨仗义的把票送了出去,仿佛这并不是什么“稀罕物”。票,没有情感珍贵。这,是这个故事在让我们发笑之后的抛出的神转折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刷电影的时候,有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坐在我的旁边。老奶奶在观看《前夜》和《相遇》片段的时候,一直拿纸巾不停的抹眼泪。我想,她也许是忆起了年少时艰辛的生活吧?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她,一定也有满肚子的故事想要诉说吧?

而小孙子的哭泣声传来,是在电影放映到《夺冠》之时了。画面里的冬冬在爱国与“爱情”的抉择中间选择了前者,在看到女排夺冠后,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孙子也跟随电影里的冬冬哭得一抽一抽的。孩子最是懂得孩子,可能,他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呢?

电影院里,几乎每场都座无虚席,人们甚至携家带口前来观影。在这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风华正茂的青年、天真无邪的孩童,还是从事电影研究的专业人士,抑或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都能找寻到自己所理解的有关“爱国”的答案。

人生征途漫漫,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地耕耘,燃烧自己的光和热,便是“爱国”了。虽然渺小,但我们都是自己的无名英雄。

“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浪与海从来都是一体,正如同个人与国家。片尾,集体的快闪合唱再次将情感推向高潮。

电影会结束,但我们的家国情怀终将历久弥深,绵延不绝。

《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要爱国?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祖国万岁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