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坚守着心中的理想

未知 2020-08-04 10:21
“爱国诗人”屈原:坚守着心中的理想



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大家都知道,屈原出身高贵,但却非常同情穷人,这和他从小就生活在百姓之中不无关系,同时家庭教育也对他产生了很多良好的影响。从那时起,年纪轻轻的屈原就做了许多为民的好事,赢得了百姓的赞扬。
青年时期他组织多项爱国行动,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得到了怀帝赏识,召入京城,大力褒奖。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破,走向灭亡,屈原知道无力回天,郁郁难抒,在万念俱灰下,最终选择了投入汨罗江。那一天是五月初五,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于是就有了端午节。
屈原故事被以后的中国世代所传诵,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以诗赋般的文字叙述了屈原悲怆的一生,不吝溢美评价了屈原的高洁人生,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这位伟大爱国者的仰慕与同情。
 
楚王具备一个年轻君主锐意进取的人格精神,他慧眼识人,欣赏并重用屈原,使得屈原在当时的楚国和战国时期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后来屈原协助楚王,打败了魏国,楚国自此成为了中原一霸,俨然有和秦国分庭抗礼之势。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然而,在参与朝事的第十三年,怀王遇到了他命中的克星,战国第一舌辩之士,秦国丞相张仪。
张仪派使者许诺给楚怀王六百里地,前提是楚国要和齐国断交。当楚王以为自己能获得六百里地的时候,秦国却不认账,一口咬定当初只许诺给了他六里地,当时六里地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村庄。被愚弄的怀王恼羞成怒,不听大臣们的劝阻,发兵攻打秦国,中了秦国的圈套,大败,心中还是不平,倾举国之力攻秦,又一次惨败。楚国自此由盛转衰。
 
广告犹太人的两种神思维:死记七不买三不卖,你将赚到怀疑人生!
如果愚蠢是一种错的话,楚怀王则宁愿一错再错,他开始启用佞臣,排斥屈原,国内国外之事皆不用心对待。更荒唐的是,楚王不听大臣们劝阻,一意孤行前往秦国,与秦王会面。结果可想而知,一国之主在秦国被扣押,最终客死他乡。
太史公评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楚国由盛转衰,屈原的强国理想最终破碎。
屈原一生为理想奋斗,但并不是一个消沉在理想中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的贤君、强国和人生理想,互相交织在一起,上下而求索。在那个“楚材晋用”的年代,他没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爱国者必定是忧愁的,却又是执着的,执着之至,便是用生命的结束来殉道于国。他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告诉我们,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始终有人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从未动摇。
浩浩江面,夕阳西斜,一叶扁舟上,还有渔父敲打着船桨高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屈原羸弱的躯体浸入无情的江水,水声隔绝了乱世的嘈杂,还他一片难得的净土。屈原的离去,并不需要王侯将相假惺惺的怜悯,并不需要乡亲们热泪盈眶的惋惜,只求一份纯粹。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