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下沉服务,助农业“活”起来

未知 2020-06-12 11:44
农技专家下沉服务,助农业“活”起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三都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积极选派一批农技专家下沉一线,大力实施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山区农业产业高效发展,让农业“活”起来,农民“乐”起来,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全胜。
 
精兵强将助脱贫
 
三都县采取“产业+农户+专家”的模式,对全县农业专家队伍进行优化调整,建立了县级农业专家库,并根据农业专家与主导产业对口的原则,将专家匹配至镇村主导产业上,精准对接,精准推动各项工作。
 
 
农技干部指导农户移栽辣椒苗
 
目前,该县213项村级主导产业均已与农技专家完成匹配。同时,整合技术人才力量,成立7支技术服务队全覆盖6镇2街道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农技推广。农业专家们深度聚焦产业扶贫,通过深入各镇(街道)实地走访调研,帮助分析研究镇村资源环境状况、产业发展条件、市场需求潜力等要素条件,积极为产业脱贫找准脱贫路、谋好脱贫策。
 
据了解,今年来,农业专家为三都农业产业提供“订单服务”119人次,“会诊”产业85项,开展技术培训3254人次。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积极为该县企业策划、包装、申报各类计划项目,通过深入企业开展项目申报,更好的找到服务的切入点。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副职)+科研院所+企业+项目+贫困户”的模式,助推扩建“贵州三都县都匀毛尖有机茶星创天地”“肉牛-有机肥-茶叶蔬果”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等示范基地17个。
 
 
推广整体衣柜十大品牌一览!感恩回馈,精品衣柜现货抢,30天无忧退换货!
农业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少数民族群众农业技术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业产业发展,该县组织农业专家以“实地培训+视频教学”的形式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将农业专家信息制成海报张贴在镇村公示栏上,并将专家信息通过县级微信公众号发布,转发至各村QQ群、微信群,供群众“全天候”联系和咨询,让农民找得到专家,打通农业专家服务农户“最后一公里”。
 
外来“和尚”会“念经”
 
“鸽子镇长,你真的是我们的救星啊”“没有你,就没有我们鸽子养殖基地的今天”三都县周覃镇生态鸽养殖基地负责人王炳福激动地说。
 
“王哥,你太客气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想为三都、为周覃镇、为群众们做的”,一位来自北方的大男孩李楠腼腆而坚毅地说道。
 
周覃镇生态鸽养殖基地是全镇重点扶贫产业,由于招商引资的企业撤资、养殖技术落后、销售渠道单一等原因,导致养殖基地“消化不良”,月月亏损,难以为继。
 
 
农技干部现场指导农户寄秧技术
 
2018年2月,贵州省财政厅选派李楠以科技副职的身份到三都县周覃镇挂职副镇长后,他立即深入基地详细查看鸽子养殖的现状,形成《周覃生态鸽养殖基地经营分析报告》。针对基地面临的现实问题,李楠通过自己的资源,先后引进两名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一名是湖南省有着30年养鸽经验的专家,另一名是在贵阳市具有省内两家大型养殖企业工作经历的本地大学生,他们的到来,很快改善了基地原有的落后的养殖方法,向基地的员工传授了养鸽的核心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只是改变的第一步,随后,擅长市场推广的李楠还组织拍摄宣传片,背着鸽子和鸽蛋遍访贵阳市内农贸市场和商超,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和国企食堂,充当“推销员”“送货员”。通过不懈努力,周覃镇生态鸽养殖基地仅用3个月便“扭亏为盈”,5个月创立了“月亮山·水寨 黑鸽”品牌,进驻贵阳市阿里巴巴·盒马鲜生超市,并通过产品包装及盒马鲜生APP推广水族马尾绣刺绣、水书等水族文化,增加肉鸽产品的附加值。
 
 
推广准备和朋友去云南旅游攻略,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大概要多少钱?
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
 
据悉,李楠到以科技副职的身份到周覃镇挂职副镇长后,先后带动该镇生态鸽养殖基地增收150余万元,务工贫困户月薪由2300元提高至3300元以上。现在,周覃镇的许多参与生态鸽养殖的群众看到李楠,都亲切的称他为“鸽子镇长”。
 
“双语”教学进田间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长期以来,许多水族群众居住在大山中,他们在贫瘠而有限的土地上挥洒汗水,粗犷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许多家庭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三都也成为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潘德怀是三都土生土长的水族汉子,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情况非常了解,作为本土农业专家,他了解三都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产业,知道水族群众的想法,清楚通过开展怎样的培训指导,群众才能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核心。为了响应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的号召,担任周覃镇技术服务队副队长的潘德怀结合产业需要,适时组织其他专家成员到田间地头用“汉语+水语”的方式,为群众进行双语教学。
 
“枯枝、弱枝、徒长的枝条统统都要剪掉,大哥、大姐,你们不要觉得可惜,剪好了枝条桃果才能长得好,另外,施肥时你们也要施在滴水线内,这样桃树才能吸收好养分。”
 
“嗯嗯好的,这回我们晓得了,以后一定像这样去剪枝。”
 
 
科技扶贫特派员在田间地头采摘辣椒
 
这是潘德怀用水语给前来参加培训的100多名水族群众传授农技知识,他正在为大家讲解如何修剪桃枝,这样“接地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于这位水族汉子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一顶草帽、一把剪刀和一个锄头就是他的全部工具,每次看到群众认真学习的样子,他讲课也更加带劲,自己也觉得更有成就感。
 
“潘主任和我们都是老熟人了,他非常有耐心,因为我们有许多年纪大的群众听不懂汉语,他就直接用水语手把手的讲解,大家都听得懂了。”在现场学习剪枝技术的种植大户岑再能高兴地说。
 
潘德怀介绍说,在三都,水族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多,许多农民群众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对汉语一知半解,作为会说水语的本地人,在技术培训当中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去讲解,能更好地让群众理解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农业产业上,他笑着说:“群众听懂了,能按照科学的方式种植高效的农作物,我们的培训目的就达到了,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