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沈飞青年做新一代航空人

未知 2019-05-23 14:12
航空工业沈飞青年做新一代航空人 


说起榜样,不能不提起我的师父——王刚,不是我做徒弟的自吹自擂,在航空工业沈飞,师父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杆性人物。

刚进厂,还没等拜完师,就知道这个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的男人头上顶着诸多光环:“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央企楷模”……师父是铣工,全国的铣工往少了说也得有几十万,怎么就能脱颖而出呢?问过,且不止一次,可每每触及这个问题,师父总是笑着摇头,笑容和他本人一样——憨厚。

后来,从师父的工友那里得到了答案,师父也跟我们一样的青春年纪就入了厂,20多岁的他有一个特点——爱琢磨,那时候厂里条件艰苦,夏日燥热、冬天乍寒,可不管冷也好,热也罢,师父这个习惯就从没改过,一蹲就是半个小时,不干别的,就是对着自己将要加工的零件一顿琢磨,琢磨到心里有底了,有谱了,上了机床就是水到渠成。琢磨来、琢磨去,师父琢磨出了名堂,师兄说当时某机型刚上线,加工难度那叫一个大,当时所有项目的首件,基本上都是师父来完成的,工艺流程也需要咨询他的意见。就这样,厂里琢磨出了一个技能大师、技能专家。师父不喜欢讲什么大道理,时至今日,对他的团队成员,对他手把手教过的不知多少的徒弟,他总是要说上这样一句话“败事,糊弄一下就行;成事,其实也很简单,琢磨一下,一下不成,两下,再不成,就几十下,上百下,成事指的就是‘琢磨’两字,无论什么工种都一样,只要我们能够钻研上十年,谁都可以成为专家。”

刚进厂,厂里的前辈喜欢和我们这些新来的后生开玩笑问,“知道什么叫加班吗?”我们点头。再问,“知道咱厂连续加班最长是多久吗?”我们摇头。“问他。”前辈一指旁边的师父,满脸感慨地吐出两个字“三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吃住在单位成了家常便饭,每天不是埋头手摇,就是面对着机器的轰鸣,估计师父颈椎的老毛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我们这一代被祖国捧在手心的花朵,着实没经历过,只能意会一下其中的辛苦,却瞬间就明白了师父头上那诸多光环的含金量。“业精于勤”这句话在师父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没有成功是偶然的,偶然的那是幸运。琢磨下去,坚持下去,成功就算不来,可一定不会远,这样的道理,师父没口传,但我们心懂。

我叫关孟浩,是王刚的徒弟。比起师父,回想刚进厂的我还是稚嫩许多,经过师父几年的栽培,我也在不断地进步,同样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师父不仅把传统的技能手法教给了我,还要求我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在岗位上有创新、有突破。2016年,我跟着师父在本单位创建了精益加工生产单元,从新生产模式的创建到流程化的生产过程,再到精品化的产品实现,这一干,又是三年,这三年仿佛又回到了师父年轻的时候,同样还是不断地琢磨,继续坚守。不同的是,在师父憨厚的笑容里又多了几许被努力证明过的岁月印记。而我的付出与拼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曾先后获得了公司“十佳青年”、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辽宁赛区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无论怎样,师父教会我的,都将伴随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向物而生”的道理我们都懂,跟随师父,用匠人的才情和心血赋予产品坚强的生命力,用劳模的奉献和坚韧树立起新时代的榜样标杆,用新一代航空青年的努力,继续将师傅的精神“落地生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