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空巢青年”的无奈与选择

未知 2019-05-24 11:13
90后“空巢青年”的无奈与选择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5月20日,在西安高新区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王飞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配图是一张可爱的金毛猎犬。“原本约了几个熟悉的朋友吃饭,但因为他们晚上有别的事就取消了。”王飞说,大学毕业后,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无聊的时候就打打游戏,集体娱乐活动很少。
像王飞这样身边没有亲人、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青年人被称为“空巢青年”。同“蚁族”“蜗居”“空巢老人”等名词的出现一样,“空巢青年”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移而出现,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表现。据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统计,我国“空巢青年”超过5000万人,其中90后占61%。如此庞大的“空巢”群体,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孤独中成长

热爱摩托车的青年人结伴骑行。 记者 仵永杰摄
“我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今年26岁的马克大学毕业已经3年了,目前在西安某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工作。3年来,他已经慢慢习惯了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马克觉得自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签下工作合同后就立即租了一间小公寓,开始规划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生活。“上班工作挣钱,下班娱乐休闲,休假出门旅行。”马克说,但理想很快被现实打败,繁忙的工作让他无心打理生活,30平方米的空间内,厨房、客厅、卧室都挤在了一起,自己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床。
“因为工作的性质,大家都休假的时候我在上班,我休假的时候别人在上班。”马克说,自己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刷一刷短视频、放点音乐,给房子增加点气氛。特别无聊的时候逛一逛购物网站,自己平时的衣服、生活用品都是通过网购解决,虽然公寓里有厨房,但外卖依然是他的主要食物来源。
更多的时候,马克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通过互联网,跟同学或朋友一起打游戏。在他看来,游戏不单是为了玩,更是为了跟朋友说说话,这样就显得有事干。“游戏就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方式。”他说。
马克并不太认可“空巢青年”这样的称呼,但对其中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人所面临的孤独、无奈、漂泊等现实,他表示认同。“如今,开放的户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来西安,让职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马克说,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事业上有突破,能够有条件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不再成为别人眼中的“空巢青年”。
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

骑行是李文正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记者 仵永杰摄
“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又不愿意回家乡,所以就选择在西安上班。”5月19日,在西安经开区一家从事机器人制造的公司内,28岁的孙立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进了这家公司,目前住在公司提供的单身公寓里。
孙立并不回避“空巢青年”这一说法,尽管城市的繁华、高房价的叠加效应和生存压力,让他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艰辛,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从小对机械制造感兴趣,大学选择这个专业,毕业从事这个行业,我想凭自己的努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孙立说,西安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工作机会多,专业和兴趣有用武之地。“尽管有‘眼前的苟且’,但心中依然有‘诗和远方’”。孙立说,因为心中有目标,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奋斗打拼的人生才有意义。
“对青年人而言,‘空巢’一段时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专家认为,“空巢”其实只是一个暂时性状态,等到他们站稳脚跟之后,会慢慢脱离这种状态。“空巢青年”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空巢青年”进入社会,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自主选择,这说明人员的流动性、自主意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空巢青年”也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空巢”既有利于青年人保持独立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发展,也有利于青年人在孤独和奋斗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破茧成蝶”需多方关爱

公益活动将青年人聚集在一起。 记者 仵永杰摄
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城市独自打拼,缺乏感情寄托……这是“空巢青年”的标签和困境,无论“空巢青年”是不是伪命题,这5000多万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应被忽视。
“‘宅’是‘空巢青年’生活的主旋律。”省社科院相关专家表示,人际交往的缺乏会导致该群体缺乏感情寄托,长此以往容易让他们与社会主流脱节。
该专家建议,作为青年人的朋友和“娘家人”,共青团、青年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应该发挥作用,做一些拓展社会网络的项目和活动,让青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要引导并创造条件让“空巢青年”参与社交,通过多种平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互相交流,让青年人内心充实,摆脱寂寞感,走出“空巢”。
“‘空巢’并不代表颓废。”该专家表示,青年人应主动把感情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中去,让理想和奋斗成为生活的主基调,做到心态不空、精神不空、理想不空,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摆脱“空巢青年”的标签。这不单是为了排解孤寂,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在改善“空巢青年”生活条件方面,该专家建议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平衡区域发展,同时多修建一些适合青年人居住的青年公寓、小户型住房等,帮助“空巢青年”聚居,改善生活状态,减少生存压力,提升生活品质。
“空巢”不能“空心”
作为城市里独特的存在,“空巢青年”面对着许多的无奈。远离家乡的漂泊感、缺乏关爱的孤独感、事业起步的艰难感,这些,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也是许多在异乡创业就业的人所共同面对的。然而,由于“空巢青年”刚刚步入社会,缺少社会阅历与独自打拼的经历,对孤独的感触更为深刻。
对于“空巢青年”,社会各界应该给予一定的关爱,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帮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让他们热爱城市、融入城市、奉献城市。
最为重要的是,“空巢青年”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明确奋斗的目标,“空巢”不“空心”。因为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是支持一个人战胜困难、提振精神、努力奋进的最大精神源泉,也是支持一个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踏实干事的最大动力源泉。
对于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来说,能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并不是为了浑浑噩噩或安安稳稳地虚度岁月年华,而是怀揣着理想与抱负,想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空巢”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去打拼、去实践。对于处于创业起始阶段的青年人来说,“空巢”虽然有时会让他们感到孤独与无助,但这些独处的时间,正是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黄金时间”。
再高远的志向、再远大的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奋斗、去开拓。有了开拓意识和实干行为,青年人就不会因“空巢”而感到无聊或发出慨叹,相反会因努力追梦而感到白驹过隙、时不我待。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的,只有那些既有理想抱负,又有切实行动的人才会获得成功。“空巢青年”应该把漂泊感、孤独感、艰难感看成对自己的考验与挑战,勇敢地去面对,自信地去挑战,并将其转化为危机感、使命感与成就感,让自己的精神更为丰富,让自己的意志更为坚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单身正逢奋斗时

空闲时,李熊在商场选购鞋子。 记者 仵永杰摄
每次买食材的量非常少,却控制不住每顿做饭的量;会有忘带钥匙,被自己锁在门外的经历;住在商业圈附近,却没人一起逛街……这些令人头疼的状况,都是在城市打拼的单身独居青年可能面对的问题。
不知不觉间,网络上兴起了在城市打拼的单身独居青年的新称呼——“空巢青年”。但在采访中,多数采访对象并不愿意称自己是“空巢青年”,他们更愿意用单身独居青年来定义自己的状态。
单身独居青年拒绝贴上“空巢青年”的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单身独居青年主动选择并非常享受这种状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单身独居青年始终在提升自我,他们期待遇到更好的自己;单身独居青年也乐意拓展自己的交际圈,他们倾向于高质量的社交。
5月21日,在西安某培训机构,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的英语教师李熊上完课后,突然牙疼起来。在发了一条“吐槽”的朋友圈后,一位朋友立刻赶来给他送药。他感慨地说:“一个人在外打拼,有朋友相伴真暖心。”
“‘空巢青年’这个表述略带消极情绪,并不准确。‘单身独居青年’没有感情倾向,这才是客观的表述。”李熊说。
李熊今年28岁,他平时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工作之余,他喜欢去剧场看演出,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空闲时,李熊会邀请好友来家中做客,这样的生活非常充实。
每逢休假,朋友便会来李熊家中蹭饭,他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的厨艺。白灼虾、炝莲菜、虎皮尖椒……一道道家常菜香气扑鼻。一顿饱餐过后,朋友们谈天说地,悠闲自在。李熊说:“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让自己过得舒服。”
李熊认为,单身独居是多数青年的必经之路。自己主动选择了这条充满成就与困难的道路,就必须克服孤独感和空虚感,当然这也是自己学习控制情绪的机会。
在西安工作的赵琪今年27岁,他的单身独居状态已经持续了4年多时间。赵琪的屋子非常干净,墙面被涂成了黄色,房间里整体色调是暖色调。简易书桌上是他最喜欢的书籍,茶几上摆放着茶具。
跑步是赵琪最热爱的运动之一。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跑5公里左右。赵琪坦言:“单身独居时期是提高自己的最佳时机,尽量在自己‘入巢’之前,努力工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来自山西的姑娘林苑在西安做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开拓”交际圈,陪伴她的是一只名叫“大白”的猫。林苑换过多份工作和住处,但只有“大白”在她身边。林苑非常享受这种单身独居的状态,每天上班、健身,工作生活非常有规律。
今年26岁的李文正远离家乡,在外打拼,他的单身独居生活充满了快乐。李文正说:“在外靠朋友。我非常乐意和朋友们一起参加活动。在群体活动中,我会从孤独状态‘逃离’出来,逐渐自我调节,适应现在的生活和工作。”
平时,李文正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他非常享受这种群体的归属感。李文正认为群体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增进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交流。
在参与群体活动的同时,李文正也能够在独处生活中倾听自己的内心。他说:“大多数人的单身独居生活只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物质匮乏、职场挫折等。但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己,这将成为日后工作生活的宝贵财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