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扶贫瞄准“五个精准”

未知 2019-08-05 10:47
发展乡扶贫瞄准“五个精准”

帮助贫困农民脱贫,中央一再强调精准,但如何做到精准,普遍感到是个难题。庆安县发展乡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摸清群众的真实需求,合理规划扶贫产业,选派合适干部到村帮扶,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使全乡的贫困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扶贫农户做到精准。发展乡在确定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不吃“大锅饭”,不搞“一锅煮”,而是入户走访,炕头调研,一家一户的摸清实际需求。发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39户,其中25户住的是破旧房,扶贫着重点应放到哪里,乡领导没坐在屋里拍脑筋、拿点子,而是走到群众中调查,听取贫困户的意见。有的贫困户说,你们给钱给物,只能管一阵子,当下最紧要的是先帮助改造住房,不愁住了,啥事都好办。听了群众的迫切需求,乡党委政府决定把改变住房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抓好。但折旧建新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钱到哪里筹集?他们采取民政部门拨一点、企业赞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很快筹集了60万元。为节省资金,他们决定建连脊房,很快为25家贫困户建起两室一厨的新房,还为每户设置了卫生间、储藏间,群众称赞这是“幸福大院”。

扶贫项目做到精准。贫困户导致贫困的原因各式各样,扶贫项目不能一刀切,大水灌,应当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真正帮到点子上。发明村车家屯贫困户王忠贤,60岁,患有心肺病,老伴也患有脑血栓,老两口出不了门,也干不了重活。但他家的院套却很大,乡村领导根据王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家搞起了院落种植人参,去年在院套办起6席人参床,仅卖人参花就挣两千元,三年后纯收入可达6万元。

扶贫干部做到精准。发展乡也曾实行干部入户包扶贫困户,但干部的长项没得到发挥,帮扶的项目不对路,成效并不大。从前年开始,乡政府根据每个干部的优势和贫困户的需求,定点定户,精准确定包户干部,取得了好效果。乡政府的一名主要领导到发祥村包扶,他通过调查摸底,发现这里贫困户自我动力不足,有依靠救济的心理,这位领导在全村开展起“我脱贫、我光荣”的系列活动,开辟光荣榜,让率先致富的贫困户上光荣榜。同时还出台奖励政策,对扶贫资金实行差异分配,对真干的真支持;对大干的大支持;对多干的多支持,激发内在动力,激励主动脱贫摘帽。

扶贫产业做到精准。发展乡地处山区,林地多、洼地多、岗地多,这三多制约了经济发展,也造成许多农户的贫困。乡党委政府认为,只要改变一下思路,从地缘资源出发,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就能把劣势变为优势,也能很快帮助贫困户脱贫。乡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确定发展四项产业,在山岗地发展种植产业,优先廉价承包给贫困户,种植果树和药材;洼地改造成水田,发展水稻种植产业;丘陵地承包给合作社,经改造后连片经营,吸纳贫困户种植;林地发展林下产业,先包给贫困户养野猪、养鹿、养溜达鸡。发祥村林地多,他们从本地出发,搞起林下溜达鸡产业,去年15家贫困户有13家成为养殖大户。俄立军去年林下养鸡8000只,卖了5万多元,一年脱贫。

扶贫对接做到精准。发展乡从前年就开展起“富户帮穷户,一齐奔小康”的活动,但有的村搞硬性“拉郎配”。后来他们改变这种做法,实行精准对接,量力而行,既要大户带得动,也要贫困户跟得上,两股绳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奔富路。发展村为使富户真心实意帮扶贫困户,采取“双承诺”“双认定”“双确定”的措施,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村里的魏延军一直在天津的沿海捕鱼,每年能挣20多万元。同村于连太屯的贫困户王君虽然身患疾病,干不了重活,但水性好,村里做工作,让他们两人结成对子,并签订了帮扶责任,魏延军帮得热心,王君也学得上心,实现了双赢,去年王君挣了6万元,摆脱了贫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