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村官扶贫上瘾,种山药育新茶

未知 2019-09-02 11:36
“大龄”村官扶贫上瘾,种山药育新茶

驻村扶贫路,农业科班出身的他一走就是十年,坚持“一村一品”、产业与党建“两手抓”的精准扶贫思路,所带领的扶贫点水头村、苏林村、桥陈村均成为汕头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典型示范村。

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十年如一日地奔波于贫困村之间,林雄半开玩笑地回答,“扶贫扶上瘾了,这辈子与农村农业分不开了”。

“大龄”村官扶贫上瘾,种山药育新茶,10年建3示范村
林雄对自己驻扎过的村子,很有感情,每年总会抽空回去看看。

实际上,年近花甲的他去驻村早已超龄,可眼下脱贫攻坚的决胜关键期,他仍想拼一把。

林雄说,自己和村民都赶上了“新时代”,“让我能参与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村民也享受着新时代的红利”

距离汕头市区约90公里的红场镇水头村,一派山地丘陵的面貌,“省定贫困村”的头衔让这个纯农老山区更显朴素。村里人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的都是弱劳力。

长年与农林打交道,林雄时常会经过红场山区,印象中,“那时候的水头村马马虎虎也过得去”。只是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来此驻村。

1983年自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从汕头市林科所到汕头市林业局,再到如今的汕头市农科所,林雄一直扎根农林工作。2009年,作为定点帮扶单位派驻在水头村的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的扶贫生涯开始了。

经过一轮走访调研,林雄发现,水头村带有明显的省情“印记”,“这里普遍为相对贫困户,由于是老区,村里旧房建筑比较多”。为此,他申请了一笔老区建设资金,带领工作队对200多户旧屋进行改造,给予每一户人家6000元补助。屋顶翻新了,路灯装上了,道路也实现硬体化,水头村的面貌悄然变化。

但这些都不是林雄的特长。当初受派到边远山村,他可是带着一股兴奋劲,“远离城镇,有田地可种,才能发挥我们的特长和作用”。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也是林雄的专攻方向之一。

眼瞧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思考着,如何带动村里现有劳力,把少数的土地用好?

熟悉“三农”情况,林雄瞄准了水头村的本土特色——山药。“当地的土质种起山药相当好吃,就算比市面价格高一倍也供不应求。”让公家购买农用钩机翻整耕地后,他开始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每一家补助一些化肥,种得越多补助越多”。

山药品质培育上去了,林雄又开始适当扩大面积、提质增效,并教会村民轮耕保质。村民尝到了甜头,水头村的“一村一品”也逐渐显现。

从水头村往山里移入约10公里,是位置更偏远、资源更匮乏的红场镇苏林村。2013年,林雄一进村就马上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整个苏林村的100亩农田全是山坑田,除了十多亩种了蔬菜,其他基本荒废”。

上世纪90年代,苏林村的青梅种植曾“红”过一阵,但效益不佳后就成了野生植物;而后村民种过荔枝,由于山地海拔较高,也无法结果。若往前追溯至70年代,“整个红场镇种植过一两万亩茶,但都是老品种,效益也比较低”,对村里的农业史,林雄琢磨得很透彻。

辗转一番,林雄发现,苏林村还是得种茶。“当地条件相当适合种植茶叶,虽然产业见效慢,但效益时间长,产品容易储存。”他提出,种茶要提质,就要引进新品种。

这不禁让村民有些费解。上世纪90年代末,苏林村就从潮州饶平县引进过一批名茶“白叶”单枞,但效益平平。林雄看出了“门道”,“他们采用老品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做出来的新茶自然不好” 。于是,他提出将红场苏林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组织村干部和茶农到潮州凤凰和汕头南澳后花园,参观学习优质茗茶的种植与加工技术,并邀请制茶工匠现场培训。

技术掌握了,规模得做起来。林雄又组织成立红苏香专业合作社,打造“红苏香”品牌。“合作社投入182万元,引进‘鸭屎香’、‘锯朵仔’等5个潮州凤凰香型优质高值茶叶品种;建了150亩茶园示范区,带动村民种植250亩,建成年加工量1500公斤的茶叶加工厂。”每一项数字,林雄都脱口而出。

“这时种出的茶叶、品味等各方面都好很多”。林雄说,从2015年开始,苏林村茶园成效显现:年产干茶上千斤,出产的“白叶”单枞每斤从50元涨至200元以上,“鸭屎香”春茶甚至售至每斤500元。同年,该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1009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845元,提前实现了脱贫目标。

如今,当年林雄留给苏林村的这份产业,已从扶贫村推广到红场镇,带动了更广阔区域的农村发展。

风车在水中倒映,绿植盆栽随处可见,树荫下纳凉的村民有说有笑……如果无人提及,外来游客或许难以想象,正在打卡的乡村旅游景点——潮阳区桥陈村,曾是“一穷二白”的省定贫困村。如此化腐朽为神奇,又是林雄的得意之作。

2016年,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打响,林雄依然冲在前头。可深入桥陈才发现,眼前的景象令他傻眼,“真没想到这么贫困”。放眼望去,在一片平房之中,唯一一座小楼房略显突兀,与周围村子的楼房遥相呼应。不仅如此,全村245户中就有35户为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两万元。林雄打趣了一句,“我从那走过都算富人了”。

村容也脏乱不堪,林雄记得,“就在现在的文化广场,我那时候看着一头母猪带着十几头小猪在乱跑,连流浪的公猪也来了”。但话锋一转,他说,“这里水系比较好,连绵着几千亩农田,自然环境不错”。

桥陈村属于平原水网地势,村民居住相对集中,一条溪流贯穿而过,这个地域特色让林雄灵光一现。“我把村子划为三个区,一片是住宅区,北面100亩打造成一片农业观光区,还有210亩打造成湿地生态公园,潮水溪最漂亮的1.2公里就流经那里”。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要同步开展”,这是林雄积累多年的扶贫经验。他认为,村集体经济强则村子强,“让这些产业变成已有资产,通过变现能成为真正收入”。

于是,针对桥陈村极其微薄的集体收入,林雄提出3年内投入100万元,建立“党支部+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科研所+互联网”模式,发展特色农业集体经济。在“湿地生态公园”,他引导用户种植桑葚、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大力发展集观光游乐、鲜果采摘、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产业。

“大龄”村官扶贫上瘾,种山药育新茶,10年建3示范村
林雄在田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打造最富活力基层党支部

“在乡村振兴里,产业是基础,党建是保障。两手抓得好,扶贫工作才能真正‘扶起来’”。驻村多年,林雄深知党支部建设力度不强,贫困就无法断“根”。

相较于水头村与苏林村,桥陈村的贫穷可见一斑。纯农山区的脱贫得靠农业,“想栽种什么优质品种都不成问题,这是农业部门的强项”,林雄顿了一下,“关键在于解决人的思想,村干部愿意动员大家做事,才真正有利可图”。

如何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林雄决定,首先要提高村“两委”班子与党员队伍的过硬本领。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让村干部吃透上级政策,激发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一些老党员采用激励资金,让一个老党员成为群众与干部之间联系的桥梁”。

于是,桥陈村245户由10位老党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按照自然村的地理位置,每一位党员负责对接20多户村民,及时反映问题、尽快化解矛盾。同时,林雄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和认领扶贫项目,全村27名党员亮明身份、制定党员责任岗。

2017年底,桥陈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入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林雄又借助该村古老的“母子榕”中华孝道主题公园,与其周边的红色革命通道、红色渡口、红亭等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此时,“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紧紧融合,形成了桥陈村独特的风景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