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青年交出“逆行答卷”

未知 2020-04-17 13:14
華中科大青年交出“逆行答卷”

  “作為一名團支部書記,患者需要我,我應該繼續向前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主管護師張霓始終戰斗在一線。而鮮為人知的是,她正承受著失去親人之痛。

  疫情期間,張霓的大伯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前給她打電話尋求幫助,但那時張霓身在隔離病房,沒有帶手機……深夜,張霓流著淚,在日記中對將她撫養長大的“大伯爸爸”說:“會有天使替我來愛您。”

  像張霓這樣展現出強大勇氣與責任的年輕“逆行者”,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華中科大青年群體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疫情中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該校10家附屬醫院投入醫護人員約3.3萬人、病床8900余張,管理方艙醫院病床近6000張。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視頻連線華中科大附屬協和醫院﹔在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更是稱贊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在這些“最可愛的人”中,有3500余名附屬協和醫院青年、3500余名附屬同濟醫院青年,背后還有數以萬計的在校大學生……面對疫情,一支支青春之師聞令而動,用行動書寫“與祖國同舟、與人民共濟”,團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就真的什麼也不怕了”

  “所有醫護人員都在搶救患者。我的親人已經沒了,不能再讓更多人失去親人。”張霓和她的年輕團隊連續近兩個月堅守發熱病區,主動承擔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哪裡有困難,她們就去哪裡。

  在疫情期間,病患的一切需求,幾乎都由護士來完成。大到打針、抽血、喂藥,小到打開水、送飯、遞洗臉毛巾、關燈、找遙控器、倒水……年輕的護士們從未停歇。張霓介紹,科室裡全員都選擇留下來,“沒有誰去逃避,大家想著的都是各司其職,盡可能地拯救更多生命”。

  直到學校附屬同濟醫院本部發熱病房轉運了最后一名患者,張霓所在的感染科一共有44名護士參加到防疫當中,完成了310張床位的醫療救治工作,接診累計達萬余例。很多人感慨:“不知道為什麼,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就真的什麼也不怕了。”

  面對疫情,學校附屬協和醫院團委發出《在防控疫情阻擊戰中充分發揮共青團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的通知》動員令。手術室團支部向醫院黨委遞上了請戰書,全體請戰上抗“疫”戰場,“手無寸鐵,心有鎧甲”。

  學校附屬同濟醫院團委率先提出倡議:“抗擊疫情,青年先行,堅守崗位,有召必應!”團委委員帶頭,6名臨床團委委員全部上一線,30多名團支書、近1000名團員主動請纓,不懼危難,參與一線工作,在預檢分診、隔離病房、發熱病房、重症監護室等多個崗位發揮重要作用。

  他們中有取消婚禮,甘心“疫情不散,婚禮不辦”的護士﹔有離漢通道關閉前在高速路口遞出孩子、火速返崗的急診科夫婦。

  在該校附屬梨園醫院,90后護士們守護著一批90歲高齡老年人的健康,他們相差約70歲,兩代“90后”在這裡溫情“邂逅”。

  該校附屬同濟醫院90后護士汪妍在發熱門診戰“疫”前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說:“在發熱門診工作的這段時間,從黨員同事身上,我更清楚了黨是什麼、黨員是什麼,我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您戰一線,我助后方”

  “原來還能這麼學啊!學習文言文好像沒那麼枯燥了。”說起最近的課外輔導,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小石興奮不已。

  兩個多月前,小石的媽媽作為醫護工作者不得不奔赴抗疫一線,小石為此郁悶了很久。

  華中科大第22屆研支團成員王鴻釧用手機開直播,傾聽小石的心聲。在他的幫助下,通過漸進性教學模式、課業輔導與游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小石從最初隻能安靜聽十分鐘的課,到如今能持續學習近三十分鐘。

  疫情期間,華中科大團委發起醫務人員家庭關愛志願服務行動,建立醫務人員家庭服務台賬,組建了581人的志願者隊伍,其中包括校級、省級青馬班學員82名,還有西部計劃志願者、學生干部、普通學生等。

  華中科大校醫院和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梨園醫院,武漢第一醫院,湖北腫瘤醫院,武漢兒童醫院……志願者和七所前線醫院的醫生、護士建立了對接關系,精心組織開展線上服務,服務內容涵蓋了學業輔導、讀書交流、益智游戲、興趣課堂、老人陪伴等。

  土木學院的學生盧孝巍擔任初三年級輔導組組長,帶領小組負責5名初三學生的輔導。此前,他在擔任“大手拉小手”公益團隊隊長期間,籌備了美術、音樂、手工等18門興趣課程,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這一次,他將這些經驗帶到對醫務人員子女的輔導中來。在不打斷學生正常復習進度的前提下,他們積極開展以針對習題答疑、薄弱知識點講解、學科知識框架梳理為主要形式的輔導教學,獲得了醫護子女家長的點贊。

  “他很開心,期待下次上課”“謝謝,她還從來沒這麼開心地學過英語”……醫護人員的每一次肯定,都讓校園裡年輕的志願者信心倍增。

  華中科大團委還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指導學生會、研究生會發出致全體同學的倡議書、制作防“疫”海報、推出原創歌曲等形式,組織引導廣大返鄉大學生團員站出來、團結起來、行動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數千名團員青年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深入田間地頭、街道社區,以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在大后方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工作崗位覆蓋后勤保障、交通運輸、聯絡溝通等方面。

  2019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一葦從新疆返回家鄉武漢,主動報名成為華中科大校友會的志願者。報名當晚她就前往漢陽國際博覽中心開展志願活動,負責愛心物資的裝貨和卸貨等工作。

  上下午兩班倒,即便是在陰涼的倉庫裡,她也總是滿頭大汗,但她不能脫掉本就稀缺的一次性防護服,“現場都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因為愛一座城而聚集在這裡”。

  “網絡戰疫,當好宣傳員”

  疫情期間,長期處在信息焦慮中,感覺“廢了”“暴躁”“很悲傷”,“疫情替代性創傷”也成了一些宅在家的同學的新恐慌。

  華中科大團學組織發揮青年新媒體優勢,組建起青年網絡宣傳突擊小分隊,青年學子化身宣傳員,活躍在網絡戰“疫”一線,扛起正能量旗幟,講述華中科大青年戰“疫”故事,系列推文累計閱讀量達30余萬次,創作《守望天明》《無名之輩(醫護人員版)》《為生命守候》三首原創歌曲MV,把戰“疫”必勝的信心付諸歌聲和筆端。

  “這些平凡、真實、鮮活的故事中有悲憫更有溫暖,有理性更有情懷與精神,或許故事的主角就是你的同學或者在校園裡曾經遇見過的普通行人……”華中科大團委推出“聽見1037︱我的抗疫札記”系列專題,呼吁大家共同銘記這段抗疫的青春篇章。

  該欄目收到眾多同學的投稿,校團委、校學生會將這些華中科大青年的戰“疫”故事制作成朗誦音頻發布推文,向全體華中科大青年學生傳遞戰“疫”必勝的信心。

  “作為一名大一學生,這是我第一次親身經歷這樣的大災難。” 經濟學院的本科生屈詩雨在抗疫札記欄目中寫下了自己的心聲,“大江大河大武漢。有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勇氣,有一橋飛架南北的豪邁……隻要我們足夠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從見証故事到講述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讓世界聽到中國醫生的無畏、聽到中國方案的高效、聽到中國制度的優勢,我感到無比自豪。”華中科大團委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五所高校相關單位組織開設“戰疫雲宣講,青年有擔當”網上雲課,參與其中的青馬學員、校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向霖毅感受頗深。

  疫情發生以來,華中大黨委書記、校長與數萬學子“齊聚雲端”,共上“抗疫思政課”。校團委邀請青年戰“疫”英雄走進“青春在戰疫中綻放”主題團日團課,組織西部計劃志願者、青馬學員、團學骨干等戰“疫”精神專題培訓,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作用立體式講好戰“疫”中的青春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