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农民工拒绝继续加班

未知 2020-09-29 18:15


90后农民工拒绝继续加班

一、谁是“三和青年”?
 
杨晓燕:三和青年或者说“三和大神”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一个概念和一群人,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拍过关于“三和大神”的纪录片,后来国内也有好多媒体,像腾讯谷雨也进行了连续的报道。我们有请田丰老师聊一聊三和青年是怎么走入您的研究视野,讲讲这本书的源起。
 
田丰:这本书的源起是我在一个朋友的饭局当中,我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你知不知道他们什么样,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三和大神”的名字。实际上网络当中对“三和大神”有很多夸张的说法,说他们去垃圾箱找东西吃,整天睡大街,说到他们那些生活窘境。我在网上搜索这些报道的时候处于一种疑惑,因为处于这种场景的人不可能长久活下来,三和是大神存在的地方,但同时他们的状态肯定不全是这样,这群人究竟有多大的规模,这群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当时引起我很大的研究兴趣。
 
本来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对农民工已经进行了很多代的研究,“三和大神”是处于比较典型的90后的青年农民工。我们知道从代际划分角度来讲,可以把农民工分成60后、70后、80后、90后,到了90后农民工存在什么特点,他们在三和有什么样的表现,当时是让我很有兴趣的。尤其特别有意思的是,网络上说的这个低成本的生活状态,在我想象当中的深圳是很难存活下来的。因为我们知道深圳是很繁华的国际都市,它的物质生活水平非常高,有没有可能是低成本的生存?究竟处于低成本生存状态的青年什么样?所以当时引发我很大的研究兴趣。
 
杨晓燕:为什么要选取白描的方法来写这本书,做这个研究?
 
田丰:我们在进入三和之后发现三和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这些人形成的原因跟网络中报道的“三和大神”有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我们当时有一个考虑,觉得这样一群人可能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会很快在中国社会当中消失掉,我们想对它进行非常系统的研究可能是比较困难的,而我们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以后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类似的人群,能够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当时选择了比较快捷的研究方法,能够真实呈现出与网络当中传递的信息不太一样的研究方法,我们把他真实的生活状况,用最朴素的社会学的观察和语言描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三和青年的情况。我这个白描的方法请张翼老师批评。
田丰 林凯玄 著:《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2020年8月 出版
 
杨晓燕:这种叙事方法在我看来,我是非专业读者,觉得很生动,好多的细节,如在现场的感觉。
 
张翼:这个事应该首先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说,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群体做类别的分类,三和青年跟“三和大神”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在三和青年里面还存在在三和找工作的,因为三和劳动力市场本来是为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劳动者准备的。
 
所以这里我们分成几块,第一是找工作的人,大量的人是找工作的人。第二是在三和劳动力市场经常找工作的人。第三类才是小众的这部分,在龙华公园周边城中村,以大神的方式生活的人。以大神方式生活的人可能有几百个,有没有达到一千个我说不上来。但是三和青年在这个地方是非常多的,因为他住在城中村里面,城中村的状态就是非常廉价的,低成本的能够生活,是城中村的基本特点。他不像宾馆、公寓,也不像家属院这样的方式生活,他是城中村的生活方式。所以理解三和青年,是在城中村的这些。再理解“三和大神”,是在龙华公园周边的社区里的群体,在劳动力市场变化里面去做这个调研。
 
劳动力变化里面有两种劳动力市场,一种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市场,这个情况一般不是日结的,以月来结的方式,而且有社保。而日结就是劳务派遣,相当于有一大堆中介,这些中介手里有很多可以招来的工人,这些工人对于企业厂商来说可能雇一周或者三天,或者就雇一天,完成此次工作任务的劳动力市场,而且这个劳动力市场在经济越繁荣的时候,这个市场越繁荣,有时候一天200块钱,有时候一天300块钱,用这样的方式生活也是生怕工资拖欠的人的就业选择。所以真正形成挣一天工资非要睡三天的方式,这部分人很少,不是比较多。把大神理解为青年,把青年理解为劳动力市场,就概化了我们对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的意义所在。
分享会现场(左起依次为:杨晓燕、田丰、张翼)
 
二、人在三和:关于三和青年的调查
 
杨晓燕:书中说凯玄作为局内人融入和体验三和,您作为局外人观察和了解三和,我想知道这个细节,以及你们怎么成书的过程。
 
田丰:我们事先确定大概的写作方向,然后根据这个写作方向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凯玄每天跟“三和大神”以同样的生活轨迹去重复他们的生活,早上跑到招日结的地方,每天的观察都是很小的量,因为你一天是看不明白这些事情的,你在不断重复这个轨迹的时候才能慢慢体会到究竟是什么样的过程。我跟凯玄那会儿每天拿着手机,到了晚上已经观察完,凯玄回到屋里把当天观察到值得记录的地方微信发给我,我看了之后就说哪些领域可能需要更加细致的观察,哪些人物需要重点观察,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在书里呈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一个完整的线索,都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基本上没有一天观察成功的例子,都是经过很多天重复的观察。凯玄在里面付出了很多,他完全融入到三和青年之中,三和青年认为他就是当中的一分子。所以他作为局内人的参与非常深刻,他的体会也非常深刻。
 
杨晓燕:我知道你们这个工作进展还是很艰难的,也没有什么经费支持,基本都是您自己出的,我们有请凯玄,讲一下你在三和“潜伏”的时候,讲几件难忘的事情或者细节。
 
林凯玄:感触特别深的是在中后期的时候,三和青年把我当成一个三和青年之后,讲一个我比较感动的故事。因为深圳比较热,我中午去三和青年经常活动的地方,在树下聊天,忽然感觉到脖子里有一个东西在动,用手直接弹开,发现是一条毛毛虫,当时没什么感觉,但是之后脖子里面迅速起了很多的红疙瘩,发痛发痒,我赶紧回住的地方用肥皂水洗了一下可能会消毒,或者再擦一点牙膏,但是不行,红肿迅速扩展。我赶紧去药店,药店说你已经进入毒素,给我拿了很多药,有抹的有吃的,红肿面积消下去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红肿的程度还在。在和三和青年聊天的时候,因为我称三和青年是老哥,有些比我年龄要大,他看到我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他从哪得到的消息,他说香水可以消肿止痛,我说我也没有香水,他说我有。他的包寄存在一个小商店里,他就去拿出来,把他的香水给我喷,我连续三四天,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拿出来给我喷。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也不知道我的姓名,只是经常在一起。
林凯玄
 
这件事我特别感动,里面有些青年家庭压力大,或者个人生活压力大,经常要喝酒,我碰到一个喝醉酒之后默默流泪的。
 
杨晓燕:每个三和青年都有难以言说的故事。
 
林凯玄:对。我跟他聊天,在相互聊天的关怀中,他把我当兄弟。
 
三、为什么是深圳
 
杨晓燕:为什么三和青年产生在深圳,而不是其他地方?我们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三和青年的群体存在?
 
田丰:之所以在深圳产生,其中的原因很多,第一个原因,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八十年代开始,20%的本地户籍人口加80%的外来人口,所以农民工在深圳被接纳的程度是很高的,所以它对外来人口包容度高以及歧视相对较少,深圳是从建市开始,除了刚开始一小段时间,它是一个长期的存在。
 
张翼:那个地方还是一个追梦的地方。
 
田丰:对。你可以看到深圳对农民工排斥是比较少的。第二,深圳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它的物流很发达,我们可以看到三和青年能够吃到价格比较低的食品、水以及各种小吃,很大程度上依赖深圳非常发达的物质生产系统,物流系统。你如果到相对边陲的地方,生活成本自然而然提高,深圳是具备这个条件的。第三个是气候原因,比如在北京睡大街,露宿街头,可能生存难度很大,尤其冬天,可能半夜会冻坏,包括在上海也会冻的够呛,但是只有南方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三和大神的露宿情况,北方不太可能出现的。
最后一个原因还是深圳非常发达的劳务市场,他只有在非常发达的地方,这个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发达快速轮换的,我才能给你源源不断提供各种日结的工作。如果是北京,大部分人有相对固定的职业,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提供。上海主要是大国企为主,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是你刚才说有没有可能产生类似于三和的情况,我觉得可能还会有,因为大城市里都可以看到以日结为基础的农民工的存在,但是是不是跟三和大神一样?可能不一样,生活境况也会有差异。
 
张翼:深圳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城中村,城中村是非常活跃的地方,也是不夜城,任何时候你去那个地方吃的、喝的,还有电玩,都是在日夜运转。第二,因为城中村的房价便宜,导致整个房市租金也便宜,提供的服务也会便宜,一小时的上网费会便宜,吃一碗挂逼面也会便宜。
 
第二个情况,整个消费是建构的过程,你消费低的时候这个市场也会形成,专门为消费水平比较低的人准备的服务,因为量大的时候也会把价格成本压得很低,所以你挣的钱少,但是能活下来。
 
第三个原因,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大家都是一样的,你也做一天工玩两天,我也是做一天工玩两天,因此形成互相能够认可建构的,但这个群体的人是少的,大部分人生活是积极的、向上的,所以这里是互相建构的过程,这三个原因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四、90后农民工:拒绝继续加班
 
杨晓燕:田老师书里面有很多案例讲三和青年个体的故事、群体故事,很多人先是来到三和打工,其实心里都有一个梦想的,为什么到了深圳到了三和这里,有些人丢弃那些梦想沉沦下来,过上不思进取的沉溺的生活?
 
田丰:可能最主要的原因,社会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整体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可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农村初中毕业之后去找工作的人依然存在。这一代农民工跟以前也不一样,以前农民工都有过务农的经历,对艰苦生活的耐受力很强,但90后农民工绝大部分没有种过地,种过地的比较少,这些人进入城市耐受力比较低,一旦遇到工厂的严格管理,他可能会有抵触的情绪,会觉得不太适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而且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也赚不到他想象中获得的物质很丰沛的生活,转而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或者抵抗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下他可能有自己放弃或者厌倦的过程来到三和,以做日结的方式实现自己认为比较舒适的生活,相对心理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杨晓燕:其实做日结既没有保障,挣得也低,为什么他们不去选择长期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而非要去做日结工作?
 
田丰:以前的工厂都有加班文化的,你必须通过加班的时间赚到双倍的工资,包括富士康在内,富士康也是以加班文化出名,如果富士康不加班工资也是很低,只有不停加班才能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样的话就让青年不得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不停加班的情况。对于90后农民工而言,他对加班文化是相对厌恶的,他觉得我成了流水线生产的一个零部件,这种情况下他有一些逃避的心理,他就不愿意进入工厂,而且他们把工厂称为黑厂。
 
张翼:富士康实际上是一个好工厂,它相对提供的劳动条件、报酬在那个地方是高的,不是低的,而往往是一些个企的企业,或者技术低端的企业,订单不稳定,有订单的时候需要劳动力,没订单的时候把劳动力雇下来要支付最低工资,而且还要交社会保障,这时候就导致那些企业不愿意长期雇工,这就形成订单经济。订单经济来的时候需要这些人,甚至有些地方着急的时候,任何人不管你会不会干这个活都上车,拉过去再说,培训两三天就上岗。所以越是繁荣的时候,日结的多,而且工资给的相对比较高,生活也就好一点。越是经济凉的时候,这时候有日结,但是间隔会拉得长一些,有时候招工人家的选择性很强,你体质弱,你三天不洗澡,面貌不好,人力市场中介本来就挑选一遍,挑选完以后他把这些人再让给企业,所以中介在那个地方挑人,不是企业直接挑人,这种情况是有的。
 
杨晓燕:三和大神好像是这样,没钱的时候工作一下,有钱就去享乐一下,这才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感觉大神的精髓好像在此。
 
田丰: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有些人必须赚到很多钱才能进入这个舒适带,有些人不用很多钱,只要给我足够的自由时间,让我在低成本的方式下活下来也是舒适的。
 
杨晓燕:据说我们这个书上市以后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