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梦造绿海 杨柳依依守边疆

未知 2022-03-12 14:26

青春逐梦造绿海 杨柳依依守边疆 


被誉为"梨城"的新疆库尔勒不仅产梨,还有世界上有名的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里,一条孔雀河,穿城而过。三月春暖,两岸柳树放着新绿,开始“吐翠”,摇曳出万千风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柳树是因人名而命名的“成帮柳”。

说到“成帮柳”,就不得不说一位老人王成帮的故事,从“战场”到“沙场”,退而不休,在新疆义务植树60余载,成功培育“成帮柳”,义务育苗植树150多万株,被誉为“坚守初心不移、守护绿水青山”的优秀典范。

王成帮老人正在检查“成帮柳”的生长情况

1956年,20岁的王成帮参军入伍来到新疆。汽车从甘肃到新疆部队驻地一路颠簸着开了17天,沿途满是茫茫戈壁。王成帮回忆道:“漫天黄沙、人烟稀少,这是留下的第一印象。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概念,在新疆,没有树,人就不能生存。”

从此,一颗绿色林海梦的种子,在王成帮心里生根发芽。

老人回忆道,当时的新疆基本上还是一块不毛之地,部队驻地和静县又处在沙漠边缘,每次刮风就是昏天地暗的,鸡蛋大的石头都被风刮着跑。

作为一名军人,在王成帮看来,除了保卫边疆,更要建设这里,年轻的他觉得新疆需要树,这里的人需要树,他把植树造林作为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带领战士们在戈壁滩上挖坑填土、修渠引水,每年植树不间断,与播绿造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成帮老人正在为刚刚种植的“成帮柳”进行浇灌

在植树过程中,王成帮发现有些盐碱土根本就长不出树苗来,为了选择好的土壤,他甚至用嘴尝土,测试含碱量,苦涩的碱土,蚀裂了他的嘴唇,久而久之他竟成了选土的行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经过几年的植树造林部队营区已完全被一片绿色所覆盖。

1992年,王成帮从部队退休后,主动为塔里木石油基地和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义务育苗植树,一干就是9年。因为身体原因,在结束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基地的植树工作后,来到库尔勒市园林处,义务加入到城市绿化工作中,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临时工”。

王成帮老人正在现场指导党员志愿者栽树

王成帮老人说:“2001年,我偶然发现了一棵树形美观的小树苗。并且病虫害少、抗旱性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非常适合城市绿化树种。于是决定尝试把这种柳树进行大面积培育。”

在库尔勒市园林处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成功培育了这一优良品种,第一代1棵,第二代80棵,第三代400棵,第四代2000棵……培育实验进展顺利,柳树试种的成活率越来越高,因为没有名字,便有人提议叫“成帮柳”。树越栽越多,“成帮柳”也越叫越响,这也是新疆巴州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

王成帮带领志愿者植树

2005 年,王成帮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甚至判断他的生命只剩6个月。

面对可能来临的死亡,王成帮显得很平静,他立下遗愿:“骨灰不要用骨灰盒装,用个袋子提上埋在一棵‘成帮柳’树下面。我活着为它们抚育,我死后看它们成长。”

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王成帮一心惦记着种树,也不忘打电话安排种树的事情。刚接受了一个多月的治疗,他就急不可耐地提着箱子回家,继续赶往苗圃基地,病痛被他抛在脑后。

老人当时在日记里写道:“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也不死在病床上。我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为这块绿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

几个月后,家人带王成帮去复查,病情奇迹般地没有继续恶化。检查结果显示,癌细胞感染范围缩小了90%以上。一位年过七旬的绝症患者,竟然能不借助先进的治疗手段,自行恢复健康,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老人说是绿化治好了他的病。

“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王成帮,把新疆戈壁滩绿化的更好,就是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要带头把这里变成‘绿水青山’。”王成帮老人说。

王成帮老人的新“战场”,将红色基因、光荣传统代代传

如今,86岁的王成帮老人,仍然坚守在植树造林第一线,带领园林工人培育第19代“成帮柳”。

和煦的春风吹过美丽的孔雀河湖畔,柳影摇曳,婀娜多姿。成排的“成帮柳”化身边疆“卫士”,正在守护着这座“绿水青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