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一周年

未知 2019-05-12 19:44


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一周年

 
        据报道,今天(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去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时隔一年,中国地震局近日揭开了这一“面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神秘面纱。什么是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为什么要建设自己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将对防震减灾工作起到什么作用?
  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以“判定性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用高分辨率部署、高端配置、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同时对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新技术系统进行现场实验和系统测试,对科技含量较高的防震减灾实际应用进行试点。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意味着我国地震科学研究走向更“深层”的探索。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范围从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为何选址这里,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介绍说:“这个区域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力变形的地区,这是我们国家大陆和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区域。所以,实验场区既是研究大陆地震的理想场所,也是全链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一个示范。”
  郑国光介绍说,一年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完成实验场科学设计,组织了国内外专家反反复复研究,凝练科学问题;二是一批科研项目已经落地,同时在实验场又增设了新的观测站360个,目前科学实验场在研的科研项目已经有60个,其实已经积累了一批科学数据;三是国内外的专家团队也逐步的参与,成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国际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郑国光介绍,中国建设地震科学实验场基于多方面原因。“第一是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影响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二是地震灾害的风险。怎么样探索地震活动的规律,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地位影响就越来越凸显。第三是地震科学。由于技术的制约,我们对地震研究的手段还十分有限,还很难深入到地球的内部进行观测。”
  郑国光同时也表示,建设中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大陆板块内的地震研究实验场,与国际上的其它实验场有所不同。他说:“地震实验场,是集科学研究、基础观测和数值研究,以及成果的应用乃至成果的服务为一体的,是全方位的。把地震基础科学研究和地震工程的研究和成果的应用、灾害风险的防治都结合在一起,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性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对于大家格外关注的地震科学实验场能否攻克“地震预测预报”这个世界难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吴忠良表示,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攻击’一个科学难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能急功近利,但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信心,就是我们对这个科学问题的‘攻击力’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提升。我们跟地震之间是一场‘战争’,最后胜利的还应该是我们。”
  据了解,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重视开放、合作,目前,已有美国、俄罗斯、埃及、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参加。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表示,地震实验场就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开放的实验场。他说:“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利用实验场,积极地引智借力,吸引国外的优秀智力资源参加实验场的建设,特别是引进国外顶尖科学家参与我们实验场的建设。我们通过国际合作,真正地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的地震科学实验场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地震科技合作平台。”
  郑国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快实验场建设。“未来三年,我们将建成多口数百米到一千米的地下井下观测的台阵,实现从地表或者近地表观测向地球深部观测,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建设分布式的数据中心、仪器运维中心,为参与实验场科学研究的国内外的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努力产出原创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场来积极探索我们中国大陆地震的孕育发展的规律,来研制更多的科学预测方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