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验车到车检“黑科技”

未知 2019-10-04 09:08


从人工验车到车检“黑科技”

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庆的车驾管业务几近于无,没有驾驶培训机构对老百姓开放;汽车检验流程主要凭借人工经验;周边区县的群众要办车驾管手续,就得来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对于从1965年开始在重庆从事车驾管工作的何海忠来说,如今,重庆车驾管业务“足不出户网上办,只跑一次就近办”的方便、快捷,是当年难以想象的。而对于年过六旬的老车管人朱秉忠、李冀川来说,参与、见证重庆车管所的发展历程,是一段光荣的经历。

据相关数据统计,1949年,重庆的机动车保有量仅为3297台,到1951年,全市仅有3824名驾驶人,而截至2019年8月,重庆共有车辆670余万辆,驾驶人900余万人。70年来,重庆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分别都涨了2000多倍。

那么,从1949年到2019年,伴随着重庆人的车辆管理所经历了哪些变化?三位老车管人和一张张老照片,将你带回过去。

曾有负责验车、考试的技术员

1955年10月1日,重庆第一台公共电车上路行驶,也是那一年,19岁的何海忠成为了一名公交司机,这一开,就是10年。

1965年,何海忠进入重庆市公安局车辆监理所(重庆车辆管理所前身)工作,做技术员。彼时,车辆监理所一共7个人,“车辆监理所在大黄路,3个人办手续,负责办人、车手续和收款。2个技术员管考试、验车和出外勤,1个警察,1个炊事员。那个时候技术员稀缺,工资比警察高,警察1个月32块5,技术员70多块。”回忆起这段往事,何海忠说。

彼时,有很多负责车驾管业务的警察不会开车。

以前,重庆仅有省运和公交公司有培训货、客司机的驾校。想学驾驶,还得拜师,单对单找个会开车的师傅教。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何海忠参与推进了重庆第一所培养社会驾驶人的驾校——北碚驾校的成立。何海忠说:“从那以后,大家才有机会系统、正规的学习驾驶。许多民警也借此提升了业务水平。”

如今,技术员早已退出了舞台,车管所车辆登记选号、预约考试、车辆年审等业务也逐渐由线下变为线上,由人工评判变为系统裁定。全市车管部门依托大数据、智慧化的科技手段赋能便民利民举措,全力构建智能化自助化的“线上服务网”,确保群众办事只进一张网,不用多头跑,切实用指尖“点”开了便捷之门。目前,重庆市公安局打造的“2+3+1”互联网交管服务体系,提供12类180余项“互联网+”交管服务。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000万人,互联网交管业务占比从2015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18年的60%以上。

 

重庆市公安局车辆监理所的第一辆考试车。重庆市交巡警总队供图 华龙网发

 

从人工验车到第一套车辆检测线

当时的驾照考试,分为“学科”和“术科”,“学科”约同于现在的科目一,只是除了交通法规,还要考许多汽车的机械常识,“术科”约同于现在的桩考、路考。

验车、检车方面,也与现在大不同。当年的工作口诀,如今的何海忠依然记得:“眼看、鼻闻、脚踏!引、转、传、刹一样不少。起步看手刹,上坡查排挡,下坡听传动,高速踩点刹,低速踩急刹,匀速看转向。”

当年没有专门的验车场,新车上牌、旧车年检,就由技术员带着待验车辆到路上,按照以上流程跑一圈。检测全凭人工,凭技术员的经验和智慧。何海忠说:“当年检测项目不像现在这么明确细致,只能由我们技术员尽力去把控车辆的安全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何海忠第一次了解到了“车辆检测线”。比起人工,检测线有更高的效率,更严谨的检测数据,会大幅提高合格车辆的安全“含金量”。“我回来就打报告,当时检测线比较贵,我们监理所筹钱买了一套,发动社会买了两套,我们派民警去管理。”何海忠说,这就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车辆检测线的由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