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怎样持稳科技这把双刃剑

未知 2019-11-17 16:22
艺术怎样持稳科技这把双刃剑


  战胜人类棋手的AlphaGo已经被下一代程序反超了。去年佳士得拍卖的一幅名为《埃德蒙·贝拉米画像》是由AI程序绘制而成的肖像作品,以43.25万美元成交,也迎来了关于版权和哗众取宠的批判。2019年,首个国风AI乐队“墨甲”在清华诞生,微软小冰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世界各地都纷纷掀起了AI艺术的热潮,尽管质量与立意良莠不齐。

  “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词汇渗入各个领域, 在艺术领域中,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作品成为新的艺术现象,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更便捷、更高效,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话题。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已然超出了传统的画种范畴,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学如何实现真正的融合?在艺术创作表面化、图像化,缺少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诟病语境里,人工智能替代艺术家创作是否还是一个伪命题?曾被视为一种“噱头”,在不长的时间里便进入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拍卖行,人工智能艺术为人们展现的是怎样的前景?

  艺术与科学辩证关系的再思考

  上述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如何辩证看待艺术与科技关系的再思考。在一般的观念中,主观性和客观性,艺术与科学分处两端。而反过来,美术的客观性与科学的主观性往往被忽视了。事实上,美术创作有一种追求严格客观性的动力,比如,达·芬奇的伟大就在于创造了精确性的写实性绘画语言,他用科学的态度观察物象的视觉反映,以严格的几何透视法则在二维平面上精确地表现三维空间的深度感,印象派的伟大在于他们精确反映自然界真实的色彩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客观对象。而科学理论通常是建立在一些人为设定的限定条件之上,比如晶体学、量子力学,使我们认识到,绝对的客观是很难达到的。

  “绘画艺术看起来是画家极端主观性的创造,实际上却具有极强的内在客观性要求,科学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却不但极难达到完全客观,甚至本质上不能把主客观完全分开。”在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卫东看来,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在复杂的自然对象中去寻求简单性与和谐性,并用最简洁的方法去构建或者反映复杂的对象。

  刚刚在北京开展的“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上,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合作的《情绪几何》互动装置,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艺术家杨千与生物学家卢煜明合作的装置作品《基因重构序列1号》,把象征生命的基因22对染色体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的字母,采用对应、综合、重构等艺术形式以探讨生命、文明以及历史密码的意义并给我们当今社会提供种种思考……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五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策展人顾振清表示,艺术家和科学家打破成规的合力,创造性地探讨万物演化、万物求存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物演规则对于宇宙时空和人类文明的意义,这是“物演”展览想要完成的主题。希望通过不同思想意识、不同认知途径、不同思维模式的彼此勾连、磨合和整合,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相互关联的一种新语境、新视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