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的流量还能持续多久?

未知 2020-03-19 14:42
网络电影的流量还能持续多久?

网络电影的高光时刻,出现在疫情下的春天。

院线电影的突然缺席,实体娱乐产业的骤然停业,让线上的文化休闲项目优势凸显,网络电影也成为了自春节档以来填补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两个半月,网络电影的数据一路向好。不仅网络电影的日均有效播放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翻倍增长,网络电影的影片数量也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为了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电影的上线审核速度也相应加快。

然而,面对这样一场“出其不意”的顺风战,网络电影却也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复盘,后疫情时代下,网络电影高光时刻背后的故事。

网络电影1、2月分账票房超去年前6个月,新机遇来了?

网络电影的崛起,在2019年已出现端倪。根据CNNIC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达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7%;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近90%,庞大的用户基础为网络电影行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而在整个2019年,共计37部网络电影分账票房突破千万,对于小成本、短周期的网络电影来说数据已经较为可观。

到了2020年,仅1月优爱腾三家平台共上线64部影片,创下了2019年7月以来的上线数量的最高纪录。而据最新数据显示,1-2两月超12部作品分账票房破千万,也已经超过2019上半年的网络电影整体分账票房纪录。

由此,很多业内人士乐观地推测:网络电影的拐点,来了。

的确,在影院复业遥遥无期,剧组开工尚无定数的情形之下,体量小、周期短、分账快的网络电影很容易成为投资人眼热的最佳选择。然而,风口来了,可问题也随之突显——

如今的网络电影,配得上观众与投资人的选择吗?

电影精品化时代,网络电影的成绩单究竟如何?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网络电影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观影人群。

原本爱看好莱坞大片的、爱看著名导演出品的、爱看某一明星主演的观影者,乃至之前不爱进电影院的泛观影人群都被迫宅在家里,成为了网络电影的潜在用户。

对于观众而言,由于观看方式的限制,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也正因如此,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内容制作上的差距也显现出来。

据统计,2月上线的57部影片中,有12部在豆瓣上评分,但评分普遍较低,最多的不过刚刚及格。

而大年初一网络独播的《囧妈》,不仅由于“错站跑道”的行为惹来业内争议,但电影本身也口碑平平。虽然短时间内播放量突破6亿,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这种模式对于其他电影来说是否适用也未可知。

电影精品化时代,网络电影及格了吗?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显然没有。

2019年是网络电影“提质增速”的一年。然而我们看到,在所谓“电影精品化”的推进中,虽然题材增多了,也上线了不少弘扬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从票房与分账数据来看,头部的依旧是那些悬疑的、科幻的大场景大制作。

虽然场景精致了,特效不再5毛了。可演员尴尬的演技与空洞的剧情仍是短期内网络电影难以突破的瓶颈。

最为重要的是,近年来网络电影培养出了一批会为之付费的忠实用户。而这批观众的审美与需求,才是网络电影持续“精品化”的风向标。相较类型多样的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的定位一直更为明确,强大的商业属性和重视觉、重感官赋予了网络电影特殊的市场定位。而这样的前进方向,亦与要照顾大众口味的院线电影背道而驰。

后疫情时代,网络电影路在何方?

有人说,17年前的非典造就了电子商务,让人们养成了网上购物的习惯;如今的新冠疫情,也为网络电影的上位提供了机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作为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普通的商品存在本质的不同。能否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否在精神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才是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的立身之本。

遗憾的是,当前网络电影市场改变用户消费习惯的现象级作品还并未出现,网络电影还整体是一个题材类型大于内容质量的阶段。受限于制作成本、创作人才、发展时长、平台商业模式等因素制约,加之内容的更新升级本就缓慢,网络电影还有一个长期的内容更新、创作转型,逐渐融入主流消费视野的过程。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疫情之下人们文化消费形式的暂时转变,而将“没有做好准备”的网络电影捧上高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捧得越高往往摔得越惨。与其鼓吹网络电影成为“风口上的猪”,不如期待它能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突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