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打造“加油站” 网络育人“入心田”

未知 2020-09-12 12:58
新媒体打造“加油站” 网络育人“入心田”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教育潜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着力强化“互联网+思政”的创新举措,进而做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以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新生事物随之产生,也有许多新问题因“网”而增,随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受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

思政教育主体的主导权威受到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较为活泼,他们思想活跃、注重自我,从而导致传统“灌输式”育人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主动地适应他们的多变需求。

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网络使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被打破了,使其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角色。同时,他们也拥有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互动等方面的自主性,这就很难用以往通行标准进行衡量和判断育人成效。“互联网+”时代,促使多元协同合作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在多元协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多元主体之间必须互相承认、尊重规则和相互协作,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思政理论的传递者,青年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立体和多维。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网络空间还拥有海量信息。互联网中各种信息繁冗复杂,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敌对势力推送的一些内容,对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而导致育人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更加多元。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载体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如慕课线上课程、云平台、大数据的运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网络育人功能。伴随着新媒体的开放性、丰富性、即时性等特征,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平台,这些载体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途径。

提升“互联网+”思政教育实效性

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育人主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共建、共享、共融”出发,建构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明确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一是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让教师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形势,使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需要努力学习互联网知识来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二是对教师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力度要加强。从实际行动的角度,通过定期学习、外出培训、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便于其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各种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教师的考核内容要丰富。增加互联网技术的考核内容,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强化内容创新,注重学生体验。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凝练工作特色、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力求把网络育人工作“做到家”、让网络育人工作“入心田”。具体地说,一是通过网络筛选凝练,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教育者应先以适合青年发展为标准,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筛选教育内容,提炼改编融入工作,进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二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互联网相关的教育内容。如网络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法制教育等,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问题,提高在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三是注重网络思想的引领作用,扩展“点—线—面”全覆盖的网络思政新阵地,整体构建“左右协调”“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扩大网络育人实效。

统筹教育资源,创新网络途径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情感属性,还是组织活动的仪式感,都应坚持并不断完善与提高。具体地说,首先,要积极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备辐射效应的网络平台系统。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微信群、QQ群,思政工作应结合新媒体环境主动拓展平台与空间;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成为新常态,将新媒体阵地打造成鼓舞干劲的“加油站”。

其次,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以及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控相结合。注意把握好高校网上舆论宣传引导的时、度、效,建立多维量化、及时预警机制,提升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率,使互联网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由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再其次,学校要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青年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站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互联网与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学生可以获取理论知识和主流价值思想,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答疑解惑。

针对网络社交平等的特点,着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把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作为主体,构建网络教师引领机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有效发挥大学生的朋辈引领作用,增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品格。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应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需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厘清新要求,探索新途径,推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出更多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举措。

与此同时,高校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性,继续拓展思政教育阵地,使高校思政工作拥有立体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应用下的思政教育也通过融合更多的时代因素,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成效,使青年思政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