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的未成年人“触网”,网络素养谁来培养?

网络整理 2020-12-29 04:04

原创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熟练程度,真的超乎想象。为了防止家长在不知情情况下帮孩子通过游戏平台的人脸识别,上个月,我们又上线了游戏充值时人脸语音的双重提示。” 26日,在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新教育研究院和腾讯共同举办的“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坛”上,腾讯公司副总裁、天美工作室群总裁姚晓光讲起他们和青少年的“斗智斗勇”——过去一个月,每天平均有1049万个未成年人账号因为游戏时间超时被平台“请”下线。

但是,堵不如疏。2020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网络素养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家、校、企三方紧密联动。”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践发起人朱永新在论坛上指出。

“00后”的苦恼:家长不理解

2020年,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发起了一个“非标准化的用户研究”。通过对15万“00后”用户的调研,总结了几大“00后”的特点:原来,“00后”们最关心的话题,是学习;原来他们常感到孤独;原来孩子的苦恼,通常来源于家长的不理解——家长不懂孩子的圈子和喜好,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让他们觉得难过。

“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朱永新说,对很多“70后”“60后”父母来说,他们可以将子女教育的任务完全托付给学校。但现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已经呈现出彼此配合、互相补充的态势。

99.2%的未成年人“触网”,网络素养谁来培养?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接受采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家长、孩子网络素养匮乏的问题更加凸显。“现在家长基本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看到孩子用手机和iPad就没收,简单、粗暴;另一种就是放任不管。”其实,平板电脑有时也成了安抚孩子的工具——拿去玩吧,别烦我。

北京师范大学曾做过一次家庭教育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温暖的家”。冷漠、高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亲子关系的融洽度,和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呈正相关,和孩子网络成瘾问题的风险呈负相关。

朱永新提倡,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行网络学习。“父母也要做好表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在阻止孩子使用网络的同时,自己却在手机上耗费大量时间,甚至影响到每天对孩子的陪伴。”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网络素养课

99.2%的未成年人“触网”,网络素养谁来培养?

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坛上的圆桌对话 摄影:张盖伦

“学校是孩子教育的主渠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是国家德育监测的牵头人,她一直认为,网络素养也应该成为重要的监测部分。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谈到校园欺凌,但这种欺凌现象,在虚拟世界里也有很多。“德育课上,也要有网上德育品质的培养。”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马骏认为,学校肩负要发挥好课堂、课程、活动、环境等多方面育人的功能。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自我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有认知,有感受,懂道理。“所以在我们小学,我们基本上都是用班会课的时间,与孩子们来探讨网络时代优势与弊端,孩子们还可以正反方辩论。”马骏说。

其实,放眼全球,网络素养教育不是什么新鲜事。朱永新介绍,在英国,在网络普及之前,与网络素养教育相近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已得到关注。1988年,英国发布了《教育改革法》,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国家统一课程。现在,英国已有了成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全过程,还有完整的规范、资格审查和结果评估系统。

“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目前我们的课堂都远远无法满足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需要。”在全国“两会”期间,朱永新曾建议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网络素养课程,或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素养教育相关内容。

朱永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不是一门主要课程,网络素养也没有被正式纳入课程。“其实,关于网络素养本身,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界定。”朱永新坦言,现在网络素养课程怎么更好地落地,大家还都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