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还是创业,学会分析这两个成本

未知 2019-10-13 09:37


打工还是创业,学会分析这两个成本

很多人都曾经在打工与创业之间徘徊:

我到底应该去创业还是打工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方法是对创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应该去创业,如果创业的收益小于成本,那就不应该创业。

今天从两个成本来谈谈这个问题。

沉没成本

如何计算创业的成本呢。

比如一个人3,40岁,很想创业,也有很好的点子,但是已经在公司工作了10来年的时间。

虽然公司的工作氛围不是很好,工资也一般,可付出了这么长时间,他不愿意就此离开,离开的成本太高。

这个成本应该算创业成本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一成本属于沉没成本,不管在这个公司工作多少年,这个成本都回不来了,所以不应该把它列入决策的成本考虑中。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下午,你花钱买了一张晚上的电影票,要去看电影时,你才发现外面下起了雨。现在你面临的难题是:要不要看电影?大多数人都会在这样的抉择面前犹豫:如果去看电影,就需要打车,衣服也会被淋湿;如果不去看电影,买电影票的钱岂不是白花了?

如果将沉没成本运用到这个抉择中,选择就会简单一些。

在买电影票上花的钱属于沉没成本,不管你去不去看电影,这些钱都是已经花出去的。

对于沉没成本,我们就应该忽略不计,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你真正应该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

看电影得到的收益是否能够补偿你打车、衣服被淋湿带来的成本及损失。

  • 如果你觉得这个电影足够好看,那就去看电影。
  • 如果你觉得这个电影不够好看,那就不去看电影。

花在电影票上的钱不应该成为你做出选择的一个因素,因为不管你去不去看,钱都已经付出去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会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好处,有多大的好处,同时也会看自己是否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所投入。

如果一个人为了某件事情已经支付了一定的成本,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支付的成本越多,他就越不愿意放弃。

如果将这些沉没成本纳入考虑范围内,就会让抉择变得异常艰难,同时也会因为沉没成本的加入,而导致最后决策的失误。

人们在创业的时候常常面临的是如何计算沉没成本的问题。

比如,一个创业者选择了服装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

第一年,为了能够正式起步,他投入40万元租下一个门面,租期为5年,投入20万元购买了一批中档女装。 第二年,他发现,在自己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服装市场已经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同时,由于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销量也很难提升。他经过计算后发现,每年的收入根本抵不过成本。与此同时,他觉得未来几年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那么,他应该继续投入资金坚持下去,还是关闭自己的门面呢?

考虑到房租、进货的投入,创业者可能不忍心关闭自己的店面。但由于未来店面运营的成本高于收入,也就是只会产生净损失。

因此这些投入都属于沉没成本,不应该纳入是否继续经营的成本考虑。

不过,有一些商家运用沉没成本来赚钱。

比如,很多人到饭店吃饭,发现饭店有优惠活动,优惠的内容是“消费满300元返50元代金券”,如果此次消费的金额是270元,即使所有人都觉得这家饭店的饭菜并不好吃,等到结账时,服务员提醒:“你再消费30元就可以获得一张50元的代金券”,相信还是有人会选择接受这个建议,多消费30元来换取这张代金券。理由是:反正都消费270元了,不在乎多消费30 元。

其实,由于这次消费给你带来的体验并不好,你以后可能并不会再来,那么你应该将270元作为沉没成本,不应该作为你是否愿意拿到50元代金券的成本来考虑。

机会成本

一个人如果放弃城市里的工作,选择回乡下去养鸡,每年的利润为50万元人民币,那么他的创业选择是否明智呢?

乍看起来,他养鸡的年利润达到50万元,他似乎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了。

但是,如果他在城市某个大公司里做到高层管理者的职位,每年拿的工资是100万元,那么他在公司工作,能够拿到的收益更高,他的创业就是失败的。

这个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即选择时如果不做当下的事,而是做其他的事,能够得到的最高收益就是本次选择的机会成本。

标签